-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一、前言演讲人
01前言02病例介绍03护理评估04护理诊断05护理目标与措施06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沟通中的“未雨绸缪”07健康教育——从“一次沟通”到“长期信任”08总结目录
2025牙科儿童患者沟通技巧课件
01前言
前言站在儿童牙科诊室的玻璃窗前,我常看着候诊区的场景发呆——3岁的小宇攥着变形金刚玩具,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奶奶一边拍他后背一边小声说“别怕,不疼”;5岁的朵朵把脸埋在妈妈怀里,手指揪着衣角,听见牙钻声就浑身发抖;8岁的浩浩梗着脖子喊“我不看!”,爸爸皱着眉威胁“再闹就不带你吃肯德基了”……这些画面,是儿童牙科最常见的开场。
作为从业12年的儿童牙科护士,我深知:儿童牙科的治疗成功率,50%靠技术,50%靠沟通。孩子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他们的痛觉更敏感、恐惧更直接,对“陌生白大褂”的抵触可能源于一次打针的记忆,对“牙钻声”的抗拒可能来自动画片里的夸张演绎。家长的焦虑、隔代的宠溺、孩子的逆反……这些交织成一张复杂的情绪网,而我们要做的,是用专业和温度织就一把“沟通钥匙”,打开孩子的心扉,让治疗成为一场“可以信任的游戏”。
前言今天,我想用一个真实案例为线索,和大家分享儿童患者沟通的全流程技巧——从“孩子为什么哭”到“如何让孩子主动张嘴”,从“家长的不安”到“家庭护理的默契”,希望能让每一次儿童看牙,都多一分温暖,少一分眼泪。
02病例介绍
病例介绍去年11月,我接诊了5岁的小乐。这是他第一次来牙科,妈妈说他最近总喊“牙疼”,夜间更明显,检查发现右上乳磨牙深龋,需要根管治疗。
初见小乐时,他缩在妈妈怀里,眼睛盯着地面,手里的奥特曼玩具被攥出了汗。我蹲下来和他平视,刚说“小乐你好呀”,他就把脸埋进妈妈颈窝,小声抽噎:“我不要钻牙,会疼……”妈妈无奈地叹气:“他在家听了邻居小朋友说钻牙特别疼,现在一提看牙就哭。”
治疗室的门刚打开,小乐的哭声立刻拔高,身体像小虾米一样弓起来,挣扎着要往门外跑。我赶紧挡住门,轻声说:“小乐,阿姨带你去看个好玩的地方好不好?我们的治疗室有会发光的小飞机(指牙科灯),还有能给牙齿洗澡的小水枪(指三用枪),你不是最喜欢奥特曼打怪兽吗?牙齿里的小蛀虫就是怪兽,我们一起打败它们,奥特曼会给你点赞的!”
病例介绍小乐抽着鼻子抬头,眼睛里有了一丝好奇。我趁热打铁,拉着他的手:“你看,这是给牙齿拍照的小镜子(口镜),它会像望远镜一样帮我们找怪兽;这是小牙刷(慢速手机),轻轻刷一刷,怪兽就跑啦。你想先玩哪个?”他犹豫着指了指口镜,我递过去:“你自己试试?照照小牙齿,看看有没有怪兽藏在里面?”
那天的治疗用了40分钟,比常规多了15分钟,但小乐从全程闭眼哭,到最后主动说“阿姨,我牙齿里的怪兽是不是都被赶走了?”,还和我约好“下周还要来打怪兽”。这个案例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儿童沟通的核心,是把“治疗”转化为“游戏”,把“恐惧”转化为“参与”。
03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要做好儿童沟通,第一步是“精准评估”。就像医生要先查血常规再开药,我们也要先“查”孩子的情绪状态、行为模式和家庭支持系统。
生理评估儿童的生理特点直接影响沟通策略:3-4岁孩子语言理解有限,更依赖直观感受(如颜色、声音);5-7岁开始有逻辑思维,能理解简单因果(“不补牙会一直疼”);8岁以上已有较强自主意识,需要尊重和解释。小乐5岁,处于“半懂不懂”的阶段,既容易被游戏化语言吸引,又可能因过往负面信息(邻居小朋友的描述)产生恐惧。
心理评估重点关注“分离焦虑”“陌生环境恐惧”和“疼痛记忆”。小乐的分离焦虑表现为“只让妈妈抱”,陌生环境恐惧是“抗拒进入治疗室”,疼痛记忆则来自“邻居小朋友说钻牙疼”。这些心理因素会放大孩子的应激反应,需要针对性缓解。
社会评估家庭是孩子的“情绪安全岛”。评估家长的态度(焦虑型/理性型)、教养方式(权威型/放任型)、沟通习惯(是否用“打针”“看牙”威胁孩子)至关重要。小乐的妈妈属于“焦虑型”,她反复说“会不会很疼?”“他从来没做过治疗”,这种情绪会传递给孩子;而奶奶在候诊时曾说“再闹就把你留在这儿”,这种威胁性语言加剧了孩子的恐惧。
04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基于评估结果,儿童牙科常见的护理诊断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恐惧/焦虑(与陌生环境、疼痛预期有关)表现为哭闹、退缩、躯体僵硬,如小乐初见时“缩在妈妈怀里”“挣扎着跑”。
不合作(与沟通障碍、控制感缺失有关)孩子因无法理解治疗流程,或感觉“失去控制”而拒绝配合,如小乐一开始“拒绝张嘴”“闭眼抵抗”。
家长知识缺乏(与儿童牙科认知不足有关)家长可能用错误方式引导(如“看牙不疼,骗人是小狗”),或过度保护(如“他害怕,你们轻点儿”),反而强化孩子的恐惧。
05护理目标与措施
护理目标与措施针对以上诊断,我们的核心目标是:1.缓解孩子的恐惧,建立信任;2.提高治疗配合度;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