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预防基孔肯雅热指南温馨提示.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校预防基孔肯雅热指南温馨提示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学校作为人员密集场所,师生活动范围广、接触环境多样,是伊蚊活动的潜在高风险区域。为切实保障师生健康安全,现就学校内基孔肯雅热预防工作提出以下具体指引,请全体师生及工作人员共同落实。

一、全面掌握疾病特征,提高防范意识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通常为3-7天(最短1天,最长12天),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剧烈关节疼痛(多累及手、足小关节,呈撕裂样或针刺样,可导致活动受限)、肌肉酸痛,部分患者会出现皮疹(多见于躯干、四肢,为红色斑丘疹)、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少数患者可能发展为重症,出现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但死亡率较低。需特别注意,该病毒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通过对症支持治疗缓解症状,因此预防叮咬、阻断传播是关键。

师生需明确:伊蚊多在白天活动(高峰为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偏好干净的小型积水(如花盆托盘、矿泉水瓶、废旧轮胎、饮水机接水盘等)繁殖,叮咬时动作迅速,可能在短时间内多次攻击多人。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针对性采取防护措施。

二、校园环境综合整治,彻底清除蚊虫孳生地

1.公共区域精细化管理

后勤部门需建立“网格化”巡查制度,将校园划分为教学区、宿舍区、食堂区、运动区、绿化区等责任片区,每日由专人巡查并记录蚊虫孳生风险点。重点排查以下区域:

-教学区:教室及办公室的花盆托盘、饮水机接水盘、废弃的饮料瓶/纸杯(尤其靠窗位置)、卫生角的水桶/拖把池(需每日清空并倒置);

-宿舍区:阳台积水(如晾晒架滴水、空调冷凝水接水盒)、卫生间地漏(需定期检查防蚊盖是否完好)、储物间废旧容器(如空行李箱、未使用的水桶);

-食堂区:操作间外的排水沟(需确保无堵塞、无积水)、垃圾暂存点(垃圾桶需带盖,每日清运后冲洗地面)、隔油池(需密封并定期清理);

-运动区:露天看台底部(易积雨水)、体育器材存放室(如体操垫下、铅球/标枪存放箱)、游泳池周边(需及时清理池边落叶,避免堵塞排水口);

-绿化区:景观水池(需投放灭蚊幼剂或饲养食蚊鱼)、花坛边缘缝隙(雨水后易积水)、树干树洞(可用泥土填充)。

所有积水容器需做到“翻、清、填、疏”:能翻转的(如花盆)每日倒置;不能翻转的(如消防桶)每周彻底清洗并擦干;无用容器及时清理;堵塞的排水沟立即疏通。后勤部门每月组织一次“无蚊日”集中行动,联合班级卫生委员对重点区域进行“回头看”,确保孳生地清除率达100%。

2.科学开展蚊虫消杀

根据伊蚊活动规律,消杀工作需在清晨(6:00-8:00)和傍晚(17:00-19:00)进行,优先选择生物防治(如苏云金杆菌H-14制剂)和低毒化学药剂(如氯氰菊酯),避免对师生健康造成影响。具体要求:

-教学/宿舍区:每两周对走廊、楼梯间、卫生间等阴暗角落进行滞留喷洒,重点处理墙面1.5米以下区域(伊蚊停歇高度);

-绿化区:对灌木丛、竹林等伊蚊栖息场所,使用热烟雾机进行空间喷雾,每三周一次;

-雨后24小时内:对所有露天区域进行应急补喷,防止新羽化蚊虫扩散。

消杀过程中需设置明显警示标识,禁止学生进入作业区域;消杀后及时通风,确保无药剂残留气味。校医室需留存消杀记录(包括时间、区域、药剂名称及用量),以备卫生部门检查。

三、强化个人防护措施,构建“防蚊保护圈”

1.日常活动防护

-师生在校期间尽量穿长袖上衣(袖口扎紧)、长裤(裤脚可扎入袜子),选择浅色衣物(伊蚊偏好深色);

-户外活动(如体育课、课间操)前20分钟,在裸露皮肤(如手臂、小腿)均匀涂抹含避蚊胺(DEET,浓度不超过30%)、派卡瑞丁(Picaridin)或驱蚊酯(IR3535)的驱蚊剂(2月龄以下婴儿禁用,12岁以下儿童建议选择浓度≤10%的产品);

-教室、宿舍需安装完好的纱窗(网眼≤1.2mm),午休或夜间休息时使用蚊帐(可提前用菊酯类药剂浸泡增强防蚊效果);

-避免在绿化带、水池边长时间逗留,减少伊蚊接触机会。

2.特殊场景应对

-实验室/功能室:使用酒精、试剂等挥发性物品后及时密封,避免气味吸引蚊虫;

-校医院/隔离室:设置独立的防蚊设施(如双重纱门、灭蚊灯),患者接触过的物品需用含氯消毒液(500mg/L)擦拭;

-家长接送区域:保安人员可在门口摆放灭蚊灯(波长365nm),提醒家长配合做好儿童防护(如为孩子穿薄款防晒衣)。

3.驱蚊产品使用规范

-驱蚊剂避免直接喷在衣物上(可能损坏化纤材质),若需喷洒衣物,应选择专用的织物驱蚊剂;

-电蚊拍需配合灭蚊灯使用,避免在潮湿环境中操作;

-香茅油、

文档评论(0)

yclsb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