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解析玉米9-LOXs途径:探寻茎腐/穗腐病抗性的分子密码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
玉米(ZeamaysL.)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在农业生产与国民经济中占据关键地位。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球玉米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年产量稳定在12亿吨左右,广泛分布于美洲、亚洲、欧洲等地区。在中国,玉米同样是主要的农作物之一,2023年种植面积达4307万公顷,产量高达2.77亿吨,对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玉米生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其中茎腐/穗腐病是极具破坏力的病害之一。茎腐/穗腐病在世界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茎腐/穗腐病导致的玉米产量损失约为10%-30%,在病害流行年份,部分地区的损失甚至超过50%。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种植模式的改变,茎腐/穗腐病的发生呈现愈发严重的趋势,给玉米产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深入研究玉米对茎腐/穗腐病的抗性机制,培育抗病品种,对于保障玉米安全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以及维护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2玉米茎腐/穗腐病概述
1.2.1病害症状与危害
玉米茎腐病主要危害玉米植株的茎基部和叶鞘。发病初期,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颜色逐渐变为淡褐色至黑褐色,病斑环绕茎基部,导致茎基部皮层软化、缢缩,严重时植株茎秆易从病部折断,造成倒伏。叶鞘上病斑呈现不规则形,边缘浅红褐色,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展,病组织软化并散发出腐臭气味。玉米生长后期发病,会影响果穗的正常发育,导致籽粒灌浆不足,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玉米产量。据调查,在茎腐病严重发生的田块,玉米产量损失可达20%-40%。
玉米穗腐病主要发生在果穗及籽粒上,症状因病原菌不同而存在差异。常见症状为果穗顶部或中部变色,出现粉红色、蓝绿色、黑灰色或暗褐色、黄褐色霉层,即病原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粒无光泽,不饱满,质脆,内部空虚,常被交织的菌丝所充塞。病穗的苞叶常被密集菌丝贯穿,紧密黏结在果穗上难以剥离。仓贮玉米若感染穗腐病,粮堆内外会长出不同颜色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并散发出发霉气味。穗腐病不仅导致玉米产量降低,品质下降,还会使玉米的商品价值大幅降低。更为严重的是,部分病原菌如黄曲霉等能产生黄曲霉毒素等有毒代谢产物,这些毒素具有强致癌性,人畜食用后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引发中毒甚至致癌风险,给农牧业生产和食品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1.2.2病原菌种类及致病机制
引发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真菌和细菌。真菌型茎腐病的病原菌主要有腐霉菌(Pythiumaphanidermatum)、镰刀菌(Fusariumspp.)、炭疽菌(Colletotrichumgraminicola)等。腐霉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3-25℃,喜好高湿环境,通过侵染玉米根系,破坏根系的正常功能,导致水分和养分吸收受阻,进而影响植株生长。镰刀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26℃,可通过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玉米茎基部,在茎内定殖并产生毒素,破坏茎部组织细胞,导致茎基部腐烂。细菌型茎腐病的病原菌主要是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Erwiniachrysanthemipv.zeae)和玉蜀黍假单胞菌(Pseudomonaszeae)等,菌体通过气孔或伤口侵入植株,在植株体内繁殖并分泌胞外酶,分解植物细胞组织,使茎基部出现水渍状腐烂,病组织软化并散发臭味。
导致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主要有禾谷镰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串珠镰刀菌(Fusariummoniliforme)、青霉菌(Penicilliumspp.)、曲霉菌(Aspergillusspp.)等近20种霉菌。禾谷镰孢菌侵染玉米穗后,在苞叶上形成红色霉层,果穗和苞叶紧密黏附,籽粒和苞叶间有红色至紫色霉层,严重时穗轴或整穗腐烂。串珠镰刀菌病粒初期为褐色腐烂,后期籽粒表面被灰白色、粉红色、红色或紫色霉层覆盖,常在果穗顶部或围绕穗虫造成的沟槽生长,可通过土壤传播,经系统侵染从根传至穗部。青霉菌常在穗尖发生,严重时籽粒间布满灰绿色病原菌孢子,掰断果穗,可见穗轴外围有蓝绿色环带,籽粒基部组织被严重侵染。曲霉菌发病部位籽粒表面可见黑色、黄绿色或黄褐色霉层,多出现于果穗顶端或虫孔道周围,可由昆虫传播。这些病原菌致病机制主要是通过分泌细胞壁降解酶、毒素等物质,破坏玉米果穗和籽粒的细胞结构和生理功能,导致组织腐烂,并在侵染过程中消耗玉米的营养物质,影响籽粒的正常发育和品质。
1.3脂氧合酶(LOXs)与植物抗病性研究进展
脂氧合酶(Lipoxygenases,LOXs,EC1.13.1.13)是一类含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广西医用高值耗材价格虚高的多维度剖析与治理策略探究.docx
- 协同增效:NBT基陶瓷_PVDF复合薄膜的制备工艺与性能优化研究.docx
- 解析水稻叶形基因NL7:从克隆到分子调控的深入探究.docx
- 微米晶与超细晶复合增塑:机制、影响因素及应用探索.docx
- 高海拔地区改性沥青的制备工艺、性能优化及作用机理探究.docx
- 局灶_增生硬化性IgA肾病: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关联性探究.docx
- 江苏如东凡纳滨对虾:在经济浪潮中探寻养殖的“性价比”.docx
- 新预条件子赋能迭代法:收敛性的深度剖析与应用拓展.docx
- 高速汽车链疲劳可靠性试验的多维度解析与创新研究.docx
- 傅里叶非圆齿轮行星轮系打纬机构:设计、仿真与试验的深度剖析.docx
- 光场相位控制技术:原理、进展与多元应用.docx
- 来流含水条件下两级对置式离心压气机性能的多维度探究.docx
- 舌下神经管区解剖结构与临床应用深度剖析:基于多维度研究与案例分析.docx
- 磁导航技术在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射频消融中的应用与探索.docx
- 跨文化视域下孙康宜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融合与创新.docx
- 碳市与大类资产:探寻联动密码.docx
- 三吡啶烯烃类配位聚合物:合成路径、结构剖析与性能洞察.docx
- 互联网金融浪潮下,如何筑牢非法吸存“防火墙”?.docx
- 马源隐孢子虫与毕氏肠微孢子虫:系统进化解析与多位点特征探究.docx
- 聚合物改性沥青抗紫外老化性能的多维度解析与提升策略.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