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一、前言演讲人
目录01.前言07.健康教育03.护理评估05.护理目标与措施02.病例介绍04.护理诊断06.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08.总结
2025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情绪管理策略护理课件
01前言
前言站在2025年的临床护理岗位上,我常想起刚入行时带教老师说的话:“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像坐过山车,但护理人员要做他们最稳的安全带。”这句话至今仍刻在我心里。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Disorder,BD)是一种以躁狂/轻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交替或混合发作为特征的重性精神障碍,全球终身患病率约为2.4%(WHO2023数据)。我国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8岁以上人群BD患病率达1.5%,且呈年轻化趋势。这类患者不仅承受着情绪剧烈波动的痛苦,更常因社会功能受损、家庭关系紧张、反复发作(年复发率约40%)陷入“病耻感-病情加重-社会隔离”的恶性循环。
作为精神科护理人员,我们深刻意识到:药物治疗是基础,但情绪管理策略的系统干预才是帮助患者“稳控情绪、回归生活”的关键。从识别情绪波动前兆,到建立规律的生活节律;从家庭支持系统的重构,到患者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护理人员用专业与温度去编织“情绪安全网”。
前言接下来,我将结合临床真实案例,从护理全流程分享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情绪管理的实践经验。
02病例介绍
病例介绍去年6月,我参与护理了27岁的患者小琳(化名)。她是一名小学教师,发病前工作认真、性格开朗,却在3个月内经历了“冰火两重天”:
抑郁发作期(2023年3月):因“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1月”首次就诊。自述“每天像被灌了铅,备课要花平时3倍时间,学生喊‘老师好’都觉得刺耳”,伴早醒(凌晨3点醒后无法入睡)、食欲下降(体重1月内减5kg),曾在办公室躲着哭,“觉得活着没意义”。
轻躁狂发作期(2023年5月):自行停用抗抑郁药1周后,突然“精力旺盛”:每天只睡3小时,熬夜做20套教学课件,自费给全班买文具,逢人就聊“教育创新计划”,说话语速快到同事跟不上,因强行调整班级课程表与年级组长争执。
病例介绍混合发作期(2023年6月):家人发现她“白天亢奋骂人,晚上躲在房间哭”,甚至用剪刀划伤手臂(事后说“当时觉得疼能让脑子清醒点”),遂紧急送医。入院时,小琳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Ⅰ型(当前为混合发作)”,医嘱予丙戊酸钠(心境稳定剂)联合喹硫平(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治疗,同时启动护理干预。这个病例典型之处在于:患者为高功能人群(教师),起病隐匿,因自行停药诱发混合发作,且存在自伤行为——这正是双相护理中最需警惕的“情绪风暴”阶段。
03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面对小琳这样的患者,护理评估需兼顾“纵向病程追踪”与“横向多维度观察”。我们团队用了3天时间,通过访谈、量表评估、家属沟通,形成了以下评估记录:
生理维度生命体征:T36.5℃,P88次/分(偏高,与混合发作期交感神经兴奋有关);
睡眠:近1周每晚睡2-3小时,入睡困难,易惊醒;
饮食:每日进食约200g(以零食为主),自述“不饿,吃两口就饱”;
药物反应:喹硫平服用3天后出现轻度嗜睡(NRS评分2分),丙戊酸钠血药浓度68μg/ml(治疗窗50-125μg/ml,达标)。
心理维度情绪状态:访谈中交替出现“我什么都做不好”(抑郁)与“他们根本不懂我的计划多厉害”(躁狂),混合发作期特征明显;
认知功能:注意力分散(数字广度测试:顺背5位,倒背3位,低于同龄正常水平);
自杀/自伤风险:既往有1次自伤(剪刀划伤前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22分(中度抑郁),杨氏躁狂量表(YMRS)评分18分(轻躁狂),自杀风险评估(C-SSRS)提示“近期有自伤行为,无明确自杀计划”。
社会维度家庭支持:父母退休,对BD认知仅停留在“情绪问题”,曾说“你就是太娇气”;丈夫(教师)因小琳近期脾气暴躁产生隔阂,“她现在像变了个人,我都不敢和她说话”;
社会功能:已请假2周,担心“复课后管不住学生”,同事反映“她发病前特别负责,现在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帮她”;
病耻感:多次说“同事知道我住院会怎么看我?”“我还能当老师吗?”
评估小结:小琳处于混合发作期,生理功能紊乱(睡眠、饮食),心理上情绪调节能力丧失,社会支持系统薄弱,病耻感显著——这些都需要在护理中重点干预。
04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基于评估结果,我们团队梳理出4项主要护理诊断(按优先级排序):
有自伤/自杀的危险(与混合发作期情绪失控、既往自伤史有关):患者存在“通过自伤缓解内心痛苦”的行为模式,混合发作期易因情绪矛盾激化风险。
睡眠型态紊乱(与躁狂期交感神经兴奋、抑郁期早醒有关):每日睡眠<3小时,影响认知功能与情绪稳定性。
应对无效(与情绪调节能力受损、病耻感导致社会支持利用不足有关):患者无法识别情绪波动前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