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高中语文高考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精选六(真题含答案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问:王教授,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其构形原理如何体现文化内涵?
王教授:汉字的构形始终围绕“表意”展开。例如“初”字,左边是“衣”,右边是“刀”,本义“用刀裁衣”,裁剪是制衣的开端,因此引申为“开始”。这种“以形表意”的特点使汉字成为文化的活化石。又如“女”字,甲骨文像一个跪坐的人形,后来作为偏旁构成“妈、姐、妹”等字,体现了汉字系统中“类聚群分”的规律。学习汉字不仅要记住字形,(??)————即造字时的意图。
问:成语作为汉语的精华,其形成与汉字构形有何关联?
王教授:成语的形成往往与汉字的表意性密切相关。例如“守株待兔”中的“株”本指树桩,字形从“木”“朱”声,与“树木”相关;“兔”的甲骨文像兔子侧立的形状。这个成语通过汉字的具像表意,将“偶然得兔”的故事凝炼为四字格,既保留了画面感,又传递了寓意。再如“精卫填海”,“精”从“米”“青”声,原指纯净的米,引申为“专一”;“卫”的甲骨文像四只手护卫着一个城邑,整个成语通过汉字的构形与组合,将神话传说的精神浓缩为固定表达。
问:有些成语的字面意义与实际含义差异较大,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王教授:这涉及成语的“整体义”与“字面义”的关系。例如“画蛇添足”,字面是“给蛇画上脚”,但实际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坏事”。这种演变源于成语的历史语境:古代“蛇”与“龙”常被混崤,添足的蛇便失去了龙的神性。再如“杯水车薪”,字面是“用一杯水救一车火”,实际比喻“力量微小,无济于事”,这与古代运输工具(如马车)和灭火方式的局限性有关。理解这类成语需要结合汉字的文化背景,而非简单拆分字形。
问:网络语言中出现了许多新成语(如“不明觉厉”),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王教授:新成语的产生是语言活力的体现,???①???需注意其规范性。例如“不明觉厉”(不明白但觉得厉害)虽符合四字格结构,但其构词方式(缩略、谐音)与传统成语的“典故性”有所不同。传统成语如“卧薪尝胆”源于历史事件,而新成语多来自网络语境,缺乏文化积淀。语言学家应观注这类现象,???②???包容创新,???③???引导其向更丰富的表意方向发展。
问:中学生学习汉字与成语时,应注意哪些方法?
王教授:???(1)???。例如学习“本”字,其金文在“木”下加一横,表示树根,由此引申为“根本”;学习“末”字,则在“木”上加一横,表示树梢,引申为“末梢”。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系统掌握汉字的构形规律。其次,??(2)???。例如???(3)???。
18.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更要理解其背后的“构意”????B.更要理解其背后的“构形”
C.更要理解其背后的“表意”????D.更要理解其背后的“表音”
1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含义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与文中加点词“活化石”的变化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
B.周朴园(冷笑)这么说,我自己的骨肉在矿上鼓动罢工,反对我!
C.但是最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去。
D.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出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
20.请在文中横线①②③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3分)
?
21.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3分)
?
22.请根据文段内容,补写出第五次问答中王教授回答中的空缺部分。(6分)
?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艺术巨匠的天禀,固非人人所能有,然而艺术巨匠的谨严,却是人人应当效法,(),——这一句成语,最足以说明艺术巨匠们之无往而不谨严,丝毫不肯随便。
“学习鲁迅”①,首先而且必要的,是学习他的谨严。从心细如发,产生笔大如掾,这是鲁迅先生每一篇文章的“创作过程”。
从文句上去学习他的谨严,尚可能,然而所得仅属皮毛。即使能有其犀利,必不能有其深湛。即或深湛近似矣,亦必不能有其隽永。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犀利深湛隽永是对事对物观察得极透彻,剖解得极精微的结果,他无论什么不肯轻轻放过。
为了一种植物的译名,鲁迅先生肯废几天的工夫去查许多的书;要查的一本书手头没有,近处也借不到,他就写信给远地的朋友请他代查。他是这么“认真”②!
有一位年青木刻家把人物的手刻反了,另一位画家(也许是木刻家)把浴在河里的牛弄成了黄牛;都是鲁迅先生给指了出来。无论对什么,他都“细心”!
认真与细心见于艺术形象的,是犀利,猛鸷,深湛,隽永。见于思想行事的,是嫉恶如仇,是“一口咬住了不放”③的韧性,是深入敌磊再杀出来的无畏的精神,是“打叭儿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