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与唐代艺术风格对比.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拜占庭与唐代艺术风格对比

站在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穹顶下,仰头望见金色马赛克拼就的圣母像在光影中流转,那种神圣到近乎凝固的永恒感,总让我想起西安大雁塔壁画里飞天反弹琵琶的灵动——同样是文明巅峰期的艺术结晶,拜占庭与唐代的艺术,竟像是两枚不同切面的宝石,各自折射着独特的光芒。今天,我们就试着沿着历史的脉络,从建筑、绘画、雕塑到装饰纹样,一步步拆解这两个相隔万里却同辉于公元6-9世纪的艺术体系,看看它们如何用不同的语言诉说人类对美的永恒追求。

一、背景:信仰与文明的底色

要理解艺术风格的差异,首先得回到孕育它们的土壤。拜占庭帝国(395-1453年)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是罗马帝国的东部分支,却在基督教分裂后成为东正教的核心;而唐代(618-907年)的中国,正处于儒释道三教融合的黄金期,以长安为中心的开放帝国,用”海纳百川”的姿态吸收着丝路传来的文化。

拜占庭的艺术基因里,刻着”神圣性高于一切”的烙印。东正教强调”道成肉身”的神秘性,禁止对圣像进行自然主义描绘,认为艺术是连接凡人与上帝的媒介。这种观念下,艺术家的任务不是模仿现实,而是用程式化的符号传递神性——比如圣徒的眼睛必须大而深邃,仿佛能看透灵魂;衣纹的褶皱要简洁如几何线条,避免分散对精神性的关注。

唐代艺术则更像一幅”人间烟火图”。虽然佛教艺术占据重要位置(敦煌莫高窟现存735个洞窟,半数以上开凿于唐代),但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和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让艺术始终与现世生活紧密相连。吴道子画嘉陵江三百里风光”一日而毕”,张萱《捣练图》里仕女的发丝都带着生活的温度,连佛教壁画里的飞天,也从北凉时期的”瘦骨清像”变成了丰腴柔美的唐代模样,飘带里仿佛能吹出盛唐的风。

这种差异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两种艺术的走向:一个向上,指向不可言说的神圣;一个向下,扎根鲜活的人间。

二、建筑:空间里的信仰与秩序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更是文明的立体宣言。拜占庭与唐代的建筑,从材料到结构,从功能到美学,处处体现着不同的文明选择。

(一)结构:穹顶与大屋顶的对话

拜占庭建筑的灵魂是穹顶。圣索菲亚大教堂(537年建成)的中央穹顶直径31.24米,高55.6米,像一轮倒扣的满月悬浮在空间中。为了支撑这个”天堂的象征”,建筑师安提莫斯和伊西多尔发明了”帆拱”结构——在方形的建筑主体上,用四个三角形的帆拱将重量转移到四个角的柱子上,再通过扶壁和飞券分散压力。这种结构让穹顶不再是沉重的负担,反而成为”漂浮”的神圣符号。走进教堂内部,阳光透过穹顶下40个小窗洒进来,金色马赛克在光影中流动,人会不自觉地抬头仰望,仿佛真能触摸到上帝的居所。

唐代建筑则以大屋顶为标志。大明宫含元殿(662年建成)的重檐庑殿顶,屋檐像鸟翼般舒展,檐角微微上翘,形成”如翚斯飞”的动态美。这种木构架建筑以”斗拱”为核心:方形的斗、弓形的拱、斜置的昂层层叠加,既承担屋顶的重量,又像花朵般绽放。山西五台县的南禅寺(782年)是现存最早的唐代木构建筑,虽然规模不大,但斗拱的比例约为柱高的1/2(宋代降至1/4,清代仅1/5),那种”雄大疏朗”的气质,正是盛唐气象的缩影。唐代建筑的空间布局强调”轴线对称”,从宫殿到寺院,都通过重重院落的递进,营造出”步步生景”的秩序感——这和儒家”礼”的规范密不可分。

(二)材料:砖石与木构的宿命

材料的选择往往受制于自然条件,但也折射出文明的性格。拜占庭地处巴尔干半岛与小亚细亚,石材资源丰富,加上东正教教堂需要长期保存圣像,砖石结构成为必然选择。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墙壁厚达6米,外层用石灰岩,内层用砖,中间填充碎陶片和灰浆,这种”三明治”结构既坚固又能隔热。砖石的耐久性让拜占庭建筑得以保存千年,今天我们仍能看到10世纪的教堂壁画,色彩鲜艳如初。

唐代则是”木构的王朝”。中国北方多森林(唐代关中地区仍有大片松柏林),木材易加工、工期短,符合”宫室之制,本以便生”的实用理念。但木材易腐易燃,留存至今的唐代木构建筑仅8座(均在山西),反而让我们更珍惜这些”活着的标本”。木构的灵活性也成就了唐代建筑的包容性:敦煌壁画里的”楼阁式塔”,可以是单层的亭榭,也可以是多层的佛塔,甚至能把印度的窣堵坡、波斯的穹顶元素融入木构架中——这和唐代”兼容并蓄”的文化心态如出一辙。

三、绘画与镶嵌:平面上的永恒与生动

如果说建筑是立体的诗,那么绘画与镶嵌艺术就是平面的歌。拜占庭的马赛克镶嵌画和唐代的壁画、绢画,用不同的介质诉说着各自的美学追求。

(一)拜占庭:马赛克里的”神圣时间”

拜占庭人对马赛克(Mosaic)的痴迷近乎偏执。这种用彩色玻璃、石子、金箔镶嵌而成的艺术,最早可追溯到两河流域,但在拜占庭被提升到”神学载体”的高度。拉文纳圣维塔莱教堂(548年)的《查士丁尼大帝与随从》镶嵌画,金箔打底的背景上,皇帝的紫色斗篷用深浅不同的玻璃片拼

文档评论(0)

nastas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