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PTSD 患者生活重建护理课件.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前言演讲人

目录01.前言07.健康教育03.护理评估05.护理目标与措施02.病例介绍04.护理诊断06.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08.总结

2025PTSD患者生活重建护理课件

01前言

前言站在2025年的临床护理岗位上,我常想起十年前刚入行时对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认知——那时总觉得这是“战争老兵”或“重大灾难幸存者”的专属标签。但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创伤事件的形式越来越多元:交通事故、暴力伤害、职场欺凌、亲人猝死……PTSD的“面孔”也逐渐模糊了传统边界。据《2025中国精神卫生流行病学报告》显示,我国PTSD终身患病率已升至3.6%,其中18-45岁劳动年龄群体占比超60%。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被“创伤记忆”困住的灵魂:他们可能是你隔壁工位的同事,是孩子的班主任,是每天给你送早餐的摊主——他们的生活,正因为闪回、噩梦、情感麻木而支离破碎。

前言作为一线护理人员,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PTSD的护理绝不是“控制症状”那么简单。患者需要的是重新构建对生活的掌控感,是从“生存模式”回归“生活模式”的重建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护理视角必须从“疾病”转向“人”,从“症状管理”延伸到“功能恢复”。接下来,我将结合去年全程参与护理的一位PTSD患者案例,与大家分享PTSD患者生活重建护理的实践路径。

02病例介绍

病例介绍2024年3月,我在精神科病房接触到患者李女士,37岁,小学教师,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的创伤源发生在2023年9月:放学路上,她驾驶的车辆与大货车发生剐蹭,虽无严重外伤,但副驾驶座的学生(10岁)因惊吓诱发先天性心脏病,送医后抢救无效离世。从那以后,李女士的生活彻底“停摆”:

生理层面:持续失眠(日均睡眠<3小时),靠阿普唑仑维持;食欲骤减(体重3个月下降12kg);常感心悸、手抖,不敢触碰方向盘。

心理层面:反复闪回事故场景(“我能清楚看到她的校牌在撞击时飞出去”);噩梦频发(“梦里她站在教室门口说‘老师,我疼’”);自我否定(“是我害死了她”)。

社会功能:休病假8个月未返岗,拒绝参加任何社交活动(包括学生家长慰问),与丈夫、孩子的交流仅限“吃饭了”“睡觉吧”等短句。

病例介绍首次接诊时,她蜷缩在病房角落,眼神空洞地盯着窗台上的绿萝,轻声说:“护士,我是不是永远好不了了?”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生活重建护理的第一步,是让患者相信“好起来”是可能的。

03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针对李女士的情况,我们采用“生物-心理-社会”三维评估框架,结合临床观察、量表测评(PCL-5量表得分48分,提示中重度PTSD)及家属访谈,系统梳理其需求与风险。

生理评估基础状态:心率95-110次/分(静息状态),血压145/90mmHg(平素110/70mmHg);BMI17.2(偏瘦);月经紊乱(3个月未潮)。

症状特征:入睡困难(需1-2小时),夜间觉醒≥3次/晚;进食时易恶心(与“事故后第一餐呕吐”的创伤记忆关联);拒绝任何与驾驶相关的场景(看到汽车就出汗、头晕)。

心理评估认知层面:灾难化思维(“我做什么都会害别人”);过度警觉(听到刹车声会颤抖);情感麻木(对孩子的生日无反应)。

情绪状态:持续焦虑(SAS量表62分)、抑郁(PHQ-9量表18分);内疚感强烈(“如果我开慢一点……”反复诉说)。

社会功能评估家庭系统:丈夫(工程师)因工作繁忙,初期认为“她只是心情不好”;12岁女儿出现行为退化(尿床、黏人),6岁儿子问“妈妈为什么不爱我了”。

职业功能:校领导多次表示“等她好了随时回来”,但李女士恐惧面对学生(“他们的眼睛像在问‘你为什么没保护好同学’”)。

社区支持:无宗教信仰,以往社交圈以同事、家长为主(现全部回避)。

通过评估,我们发现李女士的核心矛盾是:创伤记忆彻底破坏了她对“自我价值”“环境安全”“人际关系”的基本认知,而生理症状与社会功能退缩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无力感。

04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01基于评估结果,我们整理出以下5项优先护理诊断(按紧急程度排序):02睡眠型态紊乱:与创伤性再体验(闪回、噩梦)及过度警觉有关(证据:日均睡眠<3小时,需药物辅助);0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创伤相关的恶心反射及食欲抑制有关(证据:体重下降12kg,BMI17.2);04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的焦虑/抑郁:与创伤记忆无法整合、自我否定认知有关(证据:SAS62分,PHQ-918分);05社交隔离:与情感麻木、回避行为(拒绝社交、职业退缩)有关(证据:8个月未返岗,拒绝与亲友联系);

护理诊断家庭支持系统无效:与患者拒绝沟通及家属应对能力不足有关(证据:丈夫初期忽视情绪需求,子女出现行为问题)。

这些诊断环环相扣——睡眠和营养问题加剧了情绪障碍,情绪障碍又导致社交回避,而家庭支持的缺失则让整个“重建系统”缺乏

文档评论(0)

sxgvvvvv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