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预防干预.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师职业倦怠预防干预

引言

清晨七点的校园,王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揉着发沉的太阳穴——昨晚为了准备省级教学比赛的课件,她熬到凌晨两点;办公桌上堆着57本作文本等着批改,家长群里又弹出三条“孩子最近状态不好”的私聊消息;上周年级组长刚提醒她班级平均分落后,这周还要抽时间去参加师德培训。这样的场景,或许是许多一线教师的日常缩影。当“累”从身体的疲惫演变成心理的枯竭,当“爱”的教育逐渐被“应付”取代,职业倦怠正像一根隐形的刺,扎在教育工作者的心头。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关乎个人幸福感,更直接影响课堂质量与学生成长,如何预防与干预这一现象,已成为教育领域必须直面的课题。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认知:理解“累”的深层逻辑

(一)职业倦怠的核心定义与典型表现

职业倦怠并非简单的“工作累了”,它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洛登伯格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概念,特指个体在长期高压环境下,因心理资源过度消耗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具体到教师群体,主要表现为三个维度:

第一是情绪耗竭,这是最直观的信号。原本耐心温和的老师开始控制不住脾气,听到下课铃会下意识松口气,甚至面对学生的提问也会觉得“怎么又来麻烦我”;有的老师会出现失眠、心慌等躯体症状,休息日也无法彻底放松,总想着“明天还有什么没完成”。

第二是去人性化倾向,即对服务对象(学生)的情感疏离。曾经会蹲下来听孩子讲小故事的老师,现在可能用“按我说的做就行”打断学生的表达;批改作业时只划对错不写评语,甚至给调皮的学生贴上“难管”标签,在心理上与学生保持距离。

第三是低个人成就感,这是最具破坏性的表现。老师会反复质疑“我的课真的有意义吗?”“花这么多时间备课到底有没有用?”以前看到学生进步会由衷高兴,现在却觉得“不过是偶然”;评职称、拿奖项的动力减弱,甚至产生“混到退休算了”的消极想法。

(二)职业倦怠的潜在影响:从个人到教育生态的连锁反应

当一位老师陷入职业倦怠,影响远不止于个人。对教师自身而言,长期的情绪耗竭可能诱发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身体免疫力下降,高血压、甲状腺结节等“教师职业病”发病率升高;对学生来说,老师的冷漠或易怒会直接影响课堂参与度,敏感的孩子甚至会因“老师不喜欢我”而丧失学习兴趣;对学校而言,倦怠教师的工作效率降低,可能引发同事间的负面情绪传染,形成“倦怠小团体”,影响整体教育氛围;从社会层面看,教师群体的职业状态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根基,若大量教师失去职业热情,终将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职业倦怠的成因剖析:多维度压力的“叠加效应”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到根源。教师职业倦怠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个体、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压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就像往杯子里倒水,当每一层压力都超过承受阈值,“倦怠”便成了必然。

(一)个体层面:自我期待与现实能力的“错位”

很多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入职时都怀揣着“做一名好老师”的理想,却容易陷入“完美主义”陷阱。比如张老师第一年教书,要求自己每节课都设计成“示范课”,课后反思写满三页纸,结果不到学期中就累得发烧;还有的老师过度承担“教育者”角色,把学生的成绩、情绪甚至家庭问题都揽在自己身上,“学生没考好是我教得不好”“孩子闹矛盾是我没关注到”,这种“拯救者情结”会迅速消耗心理能量。

另外,部分教师缺乏有效的压力应对策略。遇到问题时习惯“硬扛”,不懂得向同事求助或寻求专业帮助;有的老师兴趣爱好单一,生活重心完全围绕工作,一旦工作受挫,就失去了情绪宣泄的出口;还有的教师职业认同感不足,当初选择教师职业可能是因“稳定”“家长建议”,而非真正热爱,随着工作新鲜感消失,“为了上班而上班”的心态便滋生了。

(二)学校层面:管理机制与支持系统的“失衡”

学校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景,管理方式直接影响职业体验。首先是评价机制的单一化,许多学校仍将学生成绩作为教师考核的核心指标,甚至细化到“平均分差0.5分扣50元绩效”。这种“唯分数论”让老师不得不把大量精力放在刷题、补课上,原本想尝试的创新教学被迫搁置,职业价值感被量化成冰冷的数字。

其次是工作负荷的超负荷。除了日常教学,老师还要应对迎检材料、扶贫家访、课后服务、公众号运营等“非教学任务”。李老师曾算过账:每周12节课+5次作业批改+3次班会+2次家长沟通+1次迎检材料,再加上临时通知的培训,每天有效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连喝口水的时间都得见缝插针”。

最后是支持系统的缺失。部分学校重“要求”轻“关怀”,老师遇到教学困难时找不到导师指导,情绪低落时没有心理疏导渠道;同事间竞争大于合作,“藏教案”“比成绩”的现象普遍,缺乏情感联结的工作环境,会加速倦怠感的蔓延。

(三)社会层面:多元期待与教育规律的“碰撞”

教师的职业角色在社会中被赋予了多重期待:家长希望老师“像妈妈一样照顾孩子”“把所有知识点讲透”;公众通过社交媒体关注教育热点,稍有教师

文档评论(0)

杜家小钰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