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宋诗歌演变.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隋唐五代宋诗歌演变

中国诗歌史上,隋唐五代宋是一段星河璀璨的黄金时期。从隋代的南北诗风交融算起,经唐代的万紫千红、五代的低迷过渡,到宋代的别开生面,诗歌如同一条奔涌的大河,时而激越澎湃,时而婉转低回,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这段跨越近七百年的演变史,既是文学形式的迭代,更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镜像——从盛唐的昂扬到晚唐的哀婉,从五代的破碎到宋人的哲思,每一粒诗的种子都扎根于具体的历史土壤,最终绽放出独特的文化花朵。

一、隋代:南北诗风的交融与过渡

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结束了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这个仅存38年的王朝,在诗歌史上扮演着”桥梁”角色——既延续着南朝的绮丽余韵,又开始吸纳北朝的刚健之气,为唐代诗歌的全面繁荣奠定基础。

(一)南朝余韵的延续

隋代诗人多由南朝入隋,如江总、虞世基等,他们的创作仍保留着齐梁宫体诗的痕迹。江总曾是陈后主的文学侍从,入隋后所作《闺怨篇》“愿君关山及早度,念妾桃李片时妍”,依然以女性视角写相思,语言华美却情感单薄,延续着南朝诗歌”重形式轻内容”的特点。这种风气在隋初宫廷诗中尤为明显,诗人们习惯用典堆砌、辞藻雕琢,题材多局限于咏物、应制。

(二)北朝刚健的渗透

与南朝诗人不同,由北朝入隋的卢思道、薛道衡等人,将北方的雄浑质朴注入诗坛。卢思道的《从军行》“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以边塞战争为背景,描写征人思妇的复杂心境,既有”天涯一去无穷已”的苍茫,又有”蝉鸣空桑林”的细腻,南北诗风在他笔下初现融合。薛道衡的《人日思归》更具代表性:“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前两句直白如口语,后两句用”雁归”与”思发”的时间差写归心似箭,既有南朝的含蓄,又有北朝的直率,被后世评为”情胜而采不掩”。

(三)过渡意义的体现

隋代诗歌数量不多(《全隋诗》仅存400余首),却像一块试金石。它证明了南北诗风并非对立,而是可以互补——南朝的声律技巧(如永明体的四声八病)为唐代近体诗成熟提供了技术支撑,北朝的现实关怀则为诗歌注入了厚重的生命力。正如清人沈德潜所说:“隋人诗能于六代之余,渐开唐音。”这种”渐开”的过程,正是唐代诗歌巅峰的前奏。

二、唐代:诗歌王国的全面巅峰

如果说隋代是”渐开唐音”,唐代则是”声震寰宇”。从初唐的探索突破,到盛唐的百花齐放,中唐的多元变革,再到晚唐的余韵悠长,唐代诗歌用三百年时间,完成了从题材到风格、从形式到内涵的全方位突破,留下五万余首诗作,涌现出两千多位诗人,堪称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

(一)初唐:从宫体到风骨的突破

初唐(618-712年)的前半段,诗歌仍被宫廷诗风笼罩。唐太宗虽提倡”雅正”,但上官仪等人创作的”上官体”,依然以”绮错婉媚”为美,内容多写宫廷生活,形式追求对仗工巧。直到”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登上诗坛,这种局面才被打破。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送别诗从”儿女共沾巾”的小情小爱,提升到”同是宦游人”的豁达胸襟;杨炯的《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喊出初唐士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以”长安大道连狭斜”起笔,铺陈都市繁华后笔锋一转”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在富贵与清寒的对比中思考人生价值;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借蝉鸣写自己的冤屈,托物言志的手法已趋成熟。四杰的贡献不仅在于扩大题材(从宫廷到市井、边塞、人生),更在于提出”骨气”的审美追求——他们批评齐梁诗”骨气都尽,刚健不闻”,主张诗歌应有”气凌云汉,字挟风霜”的力度。

紧随四杰之后的陈子昂,将这种追求推向理论高度。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痛斥”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提倡恢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汉魏诗歌传统。其代表作《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天地为背景,写个体生命的孤独与永恒,既有历史纵深,又有哲学思考,完全摆脱了齐梁的绮靡,被后人誉为”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旧唐书》)。初唐诗人用近百年时间,完成了从”宫体”到”风骨”的蜕变,为盛唐诗歌的爆发清除了障碍。

(二)盛唐:多元风格的百花齐放

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年),唐代国力达到鼎盛,诗歌也进入”盛唐气象”的黄金期。此时的诗坛如同春天的花园,山水田园、边塞战争、个人理想、社会现实……各种题材争奇斗艳;王维的禅意、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沉郁、高适的悲壮……不同风格交相辉映。

山水田园诗:自然与心灵的对话

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将南朝谢灵运的”模山范水”升华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王维早年写过”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豪壮,中年经历仕途挫折后,隐居辋川,诗风转向空寂。他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用”空”

文档评论(0)

nastas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