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好少年事迹材料经典12篇.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时代好少年事迹材料经典12篇

第一篇

2021年春末的一个傍晚,放学铃声刚响,13岁的林小夏就背着书包往幸福里社区赶。她惦记着78岁的王奶奶——老人前天下雨时摔了一跤,右腿还打着石膏,中午通电话时说厨房的米缸空了。小夏小跑着穿过菜市场,挑了袋5斤装的东北大米,又绕到熟食摊买了份卤鸡腿——王奶奶牙口不好,她特意让摊主切得细碎些。

这是小夏连续照顾王奶奶的第376天。起初是四年级暑假,社区组织“银龄陪伴”活动,小夏被分到王奶奶家。第一次见面时,老人坐在藤椅上,屋里堆满过期的药盒,窗台上的绿萝蔫得只剩根。小夏没说话,先把窗户打开通风,又蹲在地上收拾杂物。王奶奶起初有些抵触:“丫头,别白费力气,我这把老骨头,过一天算一天。”小夏却认真地说:“奶奶,您看绿萝,浇浇水就能活。”她每天放学后先来陪老人半小时,周末则待上两三个小时:教王奶奶用智能手机视频通话(老人儿子在深圳工作)、把药瓶按日期贴上标签、变着花样做清淡的饭——知道老人爱喝南瓜粥,她跟着短视频学了三种做法。

去年冬天,王奶奶突发高烧。小夏给社区网格员打电话的同时,用温毛巾给老人擦身降温,守在床边量了7次体温。送医路上,老人攥着她的手说:“丫头,比我亲孙女还贴心。”现在,王奶奶的屋里飘着茉莉花香,窗台上的绿萝爬满了防盗网。社区统计显示,小夏累计服务时长超800小时,带动班里12名同学加入“夕阳红”志愿队。她的日记本里夹着王奶奶手写的便签:“小夏,你让我明白,老了不是终点,是另一段温暖的开始。”

第二篇

2023年9月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现场,15岁的陈默站在展台上,手指轻轻划过面前的“光感导盲手环”。这个直径5厘米的银色圆环,是他耗时两年、历经23次改版的成果——通过激光测距和振动反馈,能提前1.5米感知前方障碍物,比传统导盲杖更精准。

故事要从初二那年说起。陈默每天坐公交上学,常遇到一位拄导盲杖的爷爷。有次下雨天,爷爷被路边凸起的地砖绊倒,手里的盲盒散落一地。陈默帮着捡时发现,盲盒上的凸点标签磨得几乎看不清。他突然想到:“要是能有个更智能的导盲工具就好了。”

从此,陈默的书包里多了本《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桌抽屉塞满了电子元件。他利用周末去盲校调研,记录下视障人士的真实需求:“不想要太复杂的操作”“振动强度要能调节”“最好轻便防水”。第一次做原型机时,他用乐高零件搭框架,结果传感器太笨重,戴在手腕上像绑了块砖。第二次换用3D打印材料,却因工艺问题导致振动模块接触不良。最崩溃的是初三上学期,眼看要参加市级比赛,主板突然烧了。陈默在实验室熬了三个通宵,重新焊接电路,连班主任都心疼:“别把身体搞垮了。”他揉着发红的眼睛笑:“爷爷说,看不见的人最怕等,我得快点做好。”

现在,这款手环已在本地盲协试点,27位使用者反馈“安全感提升”。陈默还把专利收益的30%捐给盲校,用来制作带语音提示的教材。他说:“科技的温度,是让每个角落都有光。”

第三篇

2022年中秋,苏州评弹博物馆的古戏台上,14岁的陆知遥抱着三弦,清脆的嗓音唱起《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台下,83岁的评弹非遗传承人张老师眼眶泛红——这是他收的最年轻的关门弟子,也是把吴侬软语唱到00后群体里的“小传灯人”。

知遥与评弹的缘分始于小学三年级。当时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张老师来教《声声慢》。别的同学觉得“老掉牙”,知遥却着了迷:“那些词像浸在桂花蜜里,慢慢品才有味。”她缠着妈妈报了评弹班,每天清晨6点起床吊嗓子,周末坐1小时公交去老师家学三弦。最苦的是“手型关”:弹三弦时,食指要呈45度角拨弦,每天练习半小时,指尖就磨出泡。有次她偷偷抹眼泪,张老师摸出块桂花糖塞给她:“小遥,评弹像这糖,先苦后甜。”

为了让更多同龄人喜欢评弹,知遥做了件“大胆”的事——把《青花瓷》《孤勇者》改编成评弹版。她翻《声律启蒙》找押韵,用三弦弹流行旋律,在B站发了条《当评弹遇上孤勇者》的视频。没想到播放量破百万,评论区有00后留言:“原来评弹这么酷!”她还在学校组建“小书场”社团,每周五午休时带同学唱小段,现在社团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42人。

去年冬天,张老师住院,知遥带着社团成员去病房表演。老人拉着她的手说:“我这把老骨头,最放心的就是你。”知遥记得老师常说:“非遗不是放在玻璃柜里的,是活在人嘴里、弦上的。”她的手机备忘录里记着接下来的计划:给短视频配评弹解说、去乡村小学开公益课……

第四篇

每天清晨5点40分,李浩然的闹钟准时响起。他轻手轻脚爬起来,先给妈妈换冰袋——母亲因车祸瘫痪在床,持续低烧已有一周。接着去厨房煮小米粥,往保温桶里装两盒:一盒给妈妈,一盒给爸爸——父亲在工地打零工,早上没时间吃饭。6点20分,他帮妈妈翻身、擦身、喂药,收拾好家务后,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6****467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