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5公务员面试题练习题及答案
(一)当前,多地基层社区推行积分制治理模式,将环境卫生、参与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等行为量化为积分,居民可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免费体检等奖励。有人认为这是基层治理的创新,也有人质疑一切行为皆可积分会导致公共精神异化。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基层治理积分制是近年来各地探索的治理创新模式,其本质是通过量化激励激活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主动性。要全面看待这一现象,需从背景、成效、潜在问题及优化路径三方面分析。
首先,积分制的出现具有现实必然性。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社区人口流动性增强,传统熟人社会的治理逻辑弱化,部分居民对社区事务参与意愿下降;另一方面,基层治理资源有限,亟需通过机制创新撬动社会力量。以浙江某社区为例,推行积分制后,每月参与环境整治的居民从12人次增至87人次,公共区域卫生达标率提升40%,证明其在短期内能有效激发参与热情。
其次,质疑声音反映的深层问题需重视。一是工具化风险,若过度强调物质奖励,可能使居民将参与公共事务异化为打工赚积分的交易行为。如四川某村曾出现老人为凑积分重复打扫已干净区域的情况,说明简单量化可能扭曲行为动机。二是覆盖面失衡,部分弱势群体(如独居老人、残障人士)参与志愿服务能力有限,积分获取渠道狭窄,可能加剧治理参与的不公平。三是可持续性挑战,部分社区依赖财政资金兑换物资,长期运行可能面临资金压力,若后续激励弱化,参与热情可能迅速回落。
优化积分制需把握激励与引导的平衡。第一,完善积分规则设计:设置基础分(如按时缴纳物业费)、奖励分(如参与调解)、扣减分(如破坏公共设施),突出正向引导而非单纯物质刺激;增加非物质奖励,如社区荣誉墙优先参与活动等精神激励,强化公共精神培育。第二,拓宽参与场景: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积分项目,为老人设置家风传承积分(讲述社区故事),为青少年设置研学实践积分(参与社区历史调研),确保覆盖全龄段。第三,构建多元支撑体系:引入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积分兑换(如超市提供折扣、医院提供免费义诊),减轻财政压力;建立积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季度参与数据优化积分权重,避免规则僵化。第四,强化价值引领:在积分兑换现场设置治理故事角,展示居民参与治理的感人事迹;定期开展积分之星分享会,将个体行为升华为社区共同价值,逐步从为积分参与转向因认同参与。
(二)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某县拟在全县30个行政村建设数字文化驿站,计划年底前完成试点。作为县文旅局工作人员,领导让你负责前期筹备工作,你会如何开展?
【参考答案】
建设数字文化驿站是推动乡村文化数字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前期筹备需紧扣需求导向、试点先行、资源整合原则,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第一,开展需求调研。组建由文旅局业务骨干、乡镇文化专干、村两委代表、村民代表(覆盖老中青)组成的调研组。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线上+线下)了解村民文化需求:重点关注戏曲、农技培训、红色教育、儿童课后辅导等需求的优先级;另一方面,实地走访5个不同类型村庄(山区村、城郊村、产业村、空心村),查看现有文化设施(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的使用情况及网络覆盖、设备老化等问题。同时,与县融媒体中心、本地非遗传承人、农业技术推广站沟通,收集可接入的数字资源清单(如地方戏曲数据库、农业技术视频、红色文化VR资源)。
第二,制定试点方案。根据调研结果,明确数字文化驿站功能定位:集数字阅读(电子图书、有声读物)、技能培训(农业技术、电商运营)、文化传承(非遗数字展、红色故事)、便民服务(远程医疗咨询、政策解读)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空间。确定试点村selection标准:优先选择人口相对集中(常住人口300人以上)、村两委配合度高、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的村庄,初步选定8个试点村(涵盖不同地理类型)。制定建设标准:面积不小于50㎡(可依托现有文化礼堂改造),配备6台以上智能终端(含1台触摸屏)、1台投影仪、高速网络设备;设置固定区域+流动服务模式,每周三、六为固定开放日,其他时间由村文化协管员带设备入户服务。
第三,整合资源保障。一是资金保障:申请县财政专项经费(预计每站15万元),争取省级乡村文化振兴专项资金支持,鼓励试点村所在乡镇配套部分资金(如提供场地改造费用)。二是技术保障:与本地电信运营商签订合作协议,确保网络速率达500M以上;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乡村文化云平台,整合县图书馆、文化馆数字资源,并接入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资源。三是人员保障:为每个试点村配备1名专职文化协管员(优先招聘返乡大学生、退休教师),开展岗前培训(设备操作、资源使用、简单维护);建立1名文旅局干部+1名技术专员包联机制,负责日常指导。
第四,完善配套制度。制定《数字文化驿站管理办法》,明确开放时间、设备使用规范、安全责任(村两委为第一责任人);建立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