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人未圆 中秋时节对父母的思念.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月圆人未圆——中秋时节对父母的思念

又是一年中秋至。

窗外的桂花悄然绽放,空气里浮动着若有似无的甜香。街角的商铺早已挂起红灯笼,琳琅满目的月饼礼盒堆满橱窗。这座我定居十五年的城市,正以它熟悉的方式迎接佳节。而我,在这样热闹的氛围里,却格外想念千里之外父母家中那个简朴的阳台,那方永远摆着一壶清茶、几块简式月饼的小桌。

一、记忆中的中秋:不止月色与月饼

童年的中秋,仪式感远胜今日。

离节日还有一周,母亲便开始准备自制的苏式月饼。她总是系着那件洗得发白的碎花围裙,在厨房里忙碌。面粉、猪油、豆沙馅料在她手中变幻——揉面要有“筋骨”,馅料要“清甜不腻”,这是她坚持的标准。我最爱蹲在一旁,看她用小小的木质模具给月饼压出精致的花纹,一朵朵绽放的秋菊便跃然面上。

“你爸爸最爱吃豆沙的,”她常一边忙活一边说,“但不能太甜,对血压不好。”这些看似随意的念叨,如今回想,都是她表达关心的独特方式。

父亲的中秋仪式则在夜晚。他会在阳台支起折叠桌,仔细擦拭那只用了二十多年的搪瓷托盘,然后将母亲做的月饼、当季的柚子、石榴一一摆好。他最得意的是那套简易茶具,说是“赏月要有茶香相伴才风雅”。

那时的月亮似乎格外明亮。我们一家三口围坐,听父亲讲吴刚伐桂、嫦娥奔月。他总会指着月亮说:“看,上面的阴影像不像一棵树?那是月宫里的桂树。”母亲则在一旁安静地剥着柚子,把完整的果肉递到我手中。

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构成了我心中最真实的中秋——它不是商业包装下的节日,而是由父母用耐心和爱意编织的温暖时光。

二、月亮的另一面:被忽略的父母心

多年以后,当我整理旧物,翻出父母年轻时的照片,才恍然惊觉——那些我认为理所当然的中秋准备,消耗了他们多少本就不多的闲暇。

照片上的父亲穿着白衬衫,在大学的梧桐树下笑得意气风发;母亲扎着麻花辫,眼里有藏不住的青春光芒。他们也曾是向往诗和远方的年轻人,却为了给我一个“像样”的节日,心甘情愿地囿于厨房与餐桌。

父亲的老同事曾对我说:“你爸爸年轻时最爱读书,中秋夜常和我们去河边吟诗赏月。”我难以想象那个画面——我熟悉的父亲,永远是那个操心阳台桌椅是否平稳、茶水是否够热的中年人。

母亲呢?外婆在世时透露,母亲出嫁前几乎不下厨。“为了让你吃上健康的月饼,她偷偷学了好久,失败了多少回。”

原来,每一轮圆满的中秋月,都映照着父母刻意隐藏的付出。他们把个人的诗意收敛起来,全力为我营造一个甜美的童年。而我,直到自己也步入中年,才开始读懂月亮的这一面——那不曾被言说的牺牲与选择。

三、月辉如练: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

自从离家求学、工作,我与父母共度的中秋屈指可数。

最初几年,总觉得来自家的月饼“土气”,更偏爱商场里精致的广式月饼。直到在某次应酬中,吃着昂贵的冰皮月饼,却莫名想念母亲那略显朴拙的手作味道——那豆沙里偶尔未碾碎的红豆皮,恰恰成了最珍贵的记忆坐标。

现代通讯改变了思念的表达方式。视频通话里,父母总是笑着说“一切都好”,却在我无意中提到感冒时,第二天就寄来一大包药材。父亲学会了用智能手机拍月亮,尽管照片常常模糊,他仍执着地每年中秋发给我,配上同样的文字:“今晚的月亮,你那里也这么圆吗?”

我知道这不是疑问,而是牵挂。就像苏轼所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古以来,月亮始终是中国人情感的公共载体。此刻,无论我们相隔多远,抬头看见的都是同一轮明月。这月辉如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连接着我与父母。

四、月满心田:在传承中找到归宿

如今,我也开始在自己的小家里复刻父母的中秋仪式。学着母亲的样子尝试做月饼,虽然外形不完美,但孩子吃得开心;学着父亲布置阳台,摆上茶点和水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明白:节日的意义不在于形式的完美,而在于情感的投入。就像父母当年那样,把对家人的爱,细细揉进每一个细节里。

民俗学者冯骥才曾说:“传统节日是民族情感的‘容器’。”中秋这个容器,盛放的不仅是文化记忆,更是每个家庭独特的情感配方。当我们认真过节时,其实是在进行一种情感的传承——把从父母那里获得的温暖,继续传递下去。

这个中秋,我依然无法回到父母身边。但我会打好视频电话,让他们看看我布置的阳台、我做的月饼;我会听父亲讲讲他新读的书,陪母亲聊聊家长里短。

月亮会有阴晴圆缺,团聚总有未能如愿之时。但只要心中有念、有情,那份属于中秋的圆满便不会缺席。它不在天上,而在心里——在我们对父母的感恩里,在对传统的尊重里,在愿意为所爱的人创造美好的行动里。

今夜,当月光洒满窗台,愿它同样温柔地照亮父母的笑颜。而我们,尽管相隔千里,仍能通过这一片清辉,感受到彼此心跳的同频。这或许就是中秋之于现代人最珍贵的意义——它提醒我们,无论走得多远,总有一些情感,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文档评论(0)

爱吃蛋炒饭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希望每天可以赚到一碗蛋炒饭的钱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