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城市管理与行业分布制度.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元城市管理与行业分布制度

站在开封龙亭公园的残阶上,望着脚下这片曾被《东京梦华录》反复描摹的土地,很难不被八百年前那座”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的汴京所震撼。从北宋汴梁的”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到南宋临安”买卖昼夜不绝”的繁华,再到元大都”人烟百万,货物山积”的恢弘,宋元时期的城市,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成为了经济与文化交融的活态容器。这种跨越两个王朝的城市变迁,背后是一套精密而灵活的管理体系与行业分布制度在支撑——它们既继承了汉唐以来的城市治理智慧,又因商品经济的勃兴而突破传统,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刻下了独特的印记。

一、城市管理体系的演变:从坊市制到厢坊制的突破

若要理解宋元城市管理的革新,必须先回溯唐代坊市制的桎梏。唐代长安城以朱雀大街为中轴,108个坊整齐排列如棋盘,每个坊四周筑有高墙,设坊门定时启闭。商业区”东市”“西市”仅占两坊之地,日中击鼓三百开市,日落前击钲三百闭市。这种”坊墙锁市”的制度,本质是将城市视为政治统治的空间工具,居民生活与商业活动都被严格框定在行政指令的节奏里。

(一)北宋:坊市制的瓦解与厢坊制的确立

进入北宋,商品经济的浪潮首先冲垮了坊市制的物理边界。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太祖乾德三年(965年)“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这道看似普通的诏令,实则是对传统宵禁制度的首次松动。到仁宗景祐年间(1034-1038年),“许京城民便门纳商税”,意味着城墙不再是商业活动的绝对界限。更具标志性的是坊墙的拆除——至和元年(1054年),开封府”毁撤京城民舍侵街者”的记载,反证了此前”侵街”现象已普遍到需要官方正式干预。当商铺开始沿着汴河、御街等交通要道星罗棋布,当”酒楼、茶坊、瓦子”与民居错杂而居,传统的坊市格局彻底被”街市”取代。

管理体系的变革随之而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开封府设立”厢”作为新的基层管理单位。最初的”厢”是军事警戒区,后来逐渐演变为兼具民政职能的行政区。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汴京外城设9厢141坊,内城设4厢46坊,每厢置厢吏数人,负责”烟火盗贼、斗讼公事”。这种”厢-坊”结构,既保留了坊作为居民组织的传统(每坊约300户),又通过”厢”这一中层单位实现了对跨坊域商业活动的统一管理。比如大相国寺周边的”寺东市”“寺后市”,虽分属不同坊,但都归左军厢管辖,便于协调集市秩序与税收征管。

(二)南宋与元:制度的延续与地方化调整

南宋临安(今杭州)的城市管理,本质是北宋制度的”南渡版”。据《咸淳临安志》记载,临安设9厢,其中”左一南厢”管辖范围包括御街南段的”珠子市”“花市”,“右二厢”则覆盖江干一带的”米市”“鱼行”。与汴京不同的是,临安因依江傍湖的地理特征,增设了”市河厢”“西湖厢”等特殊管理单元,专门负责河道运输与湖岸商业的监管。这种”因地制宜”的调整,体现了制度的灵活性。

元代城市管理最显著的特征是”二元制”。一方面继承宋代厢坊体系,如元大都设50坊,分属6个警巡院(类似宋代的厢);另一方面,因蒙古统治的特殊性,在路、府治所城市设”录事司”,专管”城中民户”,与”倚郭县”分治城乡。《元史·百官志》载,录事司设达鲁花赤(蒙古监临官)、录事、判官各一员,“凡民间田宅、婚姻、债负、斗讼,一切事务悉掌之”。这种”汉法”与”蒙古法”的结合,在杭州表现得尤为明显:既有南宋遗留的厢坊组织管理市井贸易,又有达鲁花赤监督重要行业(如丝织、珠宝)的税收,形成了”一套体系,双重监管”的独特模式。

二、行业分布的空间逻辑:从集中市制到街市经济的转型

宋元城市行业分布的变迁,本质是商业空间从”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当唐代的东西市还在为”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的规则运转时,宋元的城市里,行业分布已呈现出”沿交通线延伸、依需求度聚集、因专业性成街”的鲜明特征。

(一)交通动脉:行业分布的天然轴线

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构成的”四水贯都”格局,是北宋汴京的经济命脉。《东京梦华录》中”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熝肉、干脯”“东去则徐家瓠羹店”的记载,揭示了沿汴河两岸的行业分布规律:靠近虹桥的”河市”以水产、粮行、竹木贸易为主(因漕船卸货便利);州桥至朱雀门段则聚集了餐饮、茶坊、医药等服务业(因临近官署与居民区);汴河东水门一带更形成了”药铺、彩帛铺、香铺”的商业区(因连接漕运终点,货物集散频繁)。

南宋临安的行业分布同样依河而兴。贯穿城市的盐桥河(今中河)两岸,“米市桥”“柴垛桥”“炭桥”等桥名,直接反映了沿岸的行业特征——米市桥附近是粮行集中地,柴垛桥周边多柴火铺,炭桥则聚集着煤炭商。这种”以桥为市”的现象,本质是利用河道运输的低成本,将运输节点转化为交易节点,形成”运输-仓储-交易”的产业闭环。

(二)需求驱动:行业聚集的内在动力

市民阶层的壮大,是推动行业分布变

文档评论(0)

杜家小钰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