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底街的传说.docxVIP

碗底街的传说.docx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碗底街的传说

玉溪镇有条碗底街,街路全是用圆兜兜一个个粉彩细瓷碗底铺成的,从闹市口一直伸展到汪家弄汪家大宅门口,足有一里多长,五彩缤纷,煞是好看。

这路面为何要用碗底来铺?又从哪里弄来这许多彩色的细瓷碗底?故事得从汪家大宅的汪小四少爷身上说起。

汪小四的爷爷原是明朝崇祯皇帝的一个重臣,家里十分有钱。汪小四的爹汪季鸾四十多岁才生一个儿子,就是汪小四,汪季鸾夫妇自然把汪小四当成一颗夜明珠,捧在掌心里怕着凉,含在嘴巴里怕化了,随什么事都顺着这个宝贝儿子的性子。

时光流逝,汪小四长到十六岁了。汪季鸾给儿子请了几个远近有名望的先生,无奈都教不了汪小四一点学问。这年考试,汪季鸾用银子上下打点关节,又重金雇一个“枪手”,在考场给汪小四做了文章,偏偏汪小四连依样画葫芦照着抄一遍也不行,把一句破题“盖汤之于天下”抄成“羊血汤三打天下”,惹出了大笑话。

汪小四自觉没趣,回到家里摔书摔笔,直嚷这几天脑袋胀破了,要去苏州散心。汪季鸾拗不过他,只得让人雇下一条大船,派了两个家丁一路服侍儿子。

不日汪小四到了苏州,各处玩去,十分开心。这一天清早起来,汪小四准备去逛玄妙观,他看看两个家丁,忽发奇想,说是要尝尝做下人的滋味,让家人和自己调换一下衣衫。两个家丁听了面面相觑,哪敢答应?汪小四一时发起脾气来,家丁只好依他。

汪小四穿着下人衣衫,要两个家丁远远跟着不许靠近,自顾一个人沿着观前街闲荡过去。

观前街中间有爿“董礼和”碗铺,两开间的门面,极是整齐,铺里头一个个架上摆设的都是景德镇、宜兴出产的陶瓷器皿,还有大个的瓷娃娃,弥勒观音瓷像,汪小四看花了眼,半天也没转身。

碗铺的两个伙计打量汪小四的打扮,不像是有模样主顾,见他呆得长了,便发了话:“看了这多时你要买什么?”

汪小四随口应道:“买碗!”

一个店倌顺手指了指汪小四身边地下一堆蓝边粗碗:“随便挑吧!”

汪小四转脸看见店倌的神气很是小瞧自己,心里生气,便“哼”的一声,说:“这是什么碗,讨饭用!”

两个店倌耐了性子,手指一边架子,说:“这架上都是细瓷碗盏,你拣。”

汪小四见两个店倌并没出来招呼自己,怄气地说:“下人用的破碗,谁要?”

两个店倌这时才仔细相了一遍汪小四,一时吃不准他是什么样的人物,便从身后架子上捧出一只重金边粉彩细瓷碗盏放在柜桌上,赔了笑脸说:“这是景德镇产的上好细瓷盏,只是每个足要五钱银子,你吃得起价钿吗?”

汪小四瞟一眼柜上那只碗,对两个店倌大声说:“怎么尽拿些上不了桌的蠢东西给爷看!”

里屋的店老板听见响动踱了出来,从头到脚把汪小四打量了一番,沉下脸,冷冷发话说:“你寻什么穷开心,看你这副穷酸样,怕茶盅也买不起一只。走!给我走!”

汪小四原本就嫌着碗铺的店倌冷落了自己,生着一肚皮的气,这时听见店老板也说这话,更是火上浇油,立时双眼圆瞪,吼道:“爷要盘你这爿店!”

店老板只冷笑,说:“行!拿你的银子来就是!”

汪小四一跺脚,一步跨出店堂,朝前一望,见两个家丁正站在街对面,就喊:“快去船上把银子统统给爷抬过来,爷盘了这店!”

两个家人不知发生了什么,奔过来,问了究竟,一起劝说,可哪扳得转少爷的牛筋,只得去船上抬银子。

“董礼和”碗铺老板这时方才知道汪小四身分,马上换了脸孔,身前身后显殷勤,汪小四只是不理睬,连连催那两个店馆搬碗盏出来,神气地吩咐:“把这些蠢货统统给我砸了,只留碗底,给我挑到船上,凭碗底算账!”

这情景哄动了一条观前街,大家都来看热闹,汪小四因而名扬苏州。不过,载回的一大船碗底如何打发?亏汪小四想得出来,在玉溪镇铺一条街。

汪家有这样一个儿子,哪怕金银成山,没几年工夫,也眼睁睁去了一大半。汪季鸾无论怎样规劝,软硬都改不了宝贝儿子的性儿,眼见自己年迈衰朽,心想如此下去,怕等不到脚直西去,一份家业就会荡然无存了。有一日发了急,就发下话来:“谁教得转我这宝贝,赏银万两,决不食言!”

消息马上传了出去,大家听得汪小四的名字,就摇头:“一根朽木,什么都雕不得!”许多天都无人上门承接这宗“买卖”。

正当汪季鸾近乎绝望的时候,有人登门了。汪季鸾闻报大喜,立即吩咐请进。家人迟迟疑疑,半天带进一个人来。汪季鸾没看见倒罢了,看了那人,一下子气得浑身打颤。只见那人蓬头垢面,稀烂一身衣裤,腰间系一个烂草绳,一手提一根破竹竿儿,一手拎一个破篮,竟是一个讨饭的叫花子!

汪季鸾一脸怒容,正要叫下人把这乞丐轰出门去,那乞丐却从容地对他一拱手:“汪员外,听说过县城里大学士钱家的事么?”

汪季鸾一怔,认真地打量那乞丐,见他举止不卑不亢,看自己时神色很是安详,觉得奇怪,便说:“钱阁老家两代不屑,三十六处窖藏金银被他们败得干干净净,仅有一个孙子听说已沦为乞丐了!”

那乞丐听着汪季鸾话忽地泪流满面,半天说一句:“在下正是阁

文档评论(0)

井中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