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白鹭》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VIP

白居易《白鹭》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居易《白鹭》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诗作原文

《白鹭》

唐?白居易

人生四十未全衰,

我为愁多白发垂。

何故水边双白鹭,

无愁头上亦垂丝。

这首七言绝句收录于《白氏长庆集》卷十七,经与《全唐诗》卷四百三十五。诗歌押支韵,四句二十八字,平仄协调,是中唐绝句的典范之作。值得注意的是,诗题《白鹭》虽以物象为名,但全诗仅在后两句直接提及白鹭,前两句看似抒情叙事,实则与后两句形成巧妙的对照关系,这种结构安排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

二、白话译文与字词精解

白话译文

人生四十岁还不算完全衰老,

我却因为忧愁太多早早生出了白发。

可为什么水边的两只白鹭,

没有忧愁却也在头上垂下白色丝羽?

重点注释

未全衰:指尚未完全衰老。唐代人均寿命较短,四十岁已属中年,但白居易认为此时身体机能尚未完全衰退,与后文的白发垂形成对比。

白发垂:指白发下垂,形容因忧愁而早生华发的状态。这一意象在白居易诗中多次出现,如《照镜》中白发多生矣,青山可往乎。

何故:为什么,此处以设问引发思考,是全诗的关键转折。

双白鹭:两只白鹭,双字既写实又暗含对比,与诗人的孤独形成对照。

垂丝:指白鹭头部垂下的白色羽毛,与前文白发垂形成意象呼应,一词双关,既指鸟羽也暗示白发。

三、作者背景与创作情境

中年转型期的白居易

创作此诗时,白居易(772-846)正值四十岁,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位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的唐代伟大诗人,此时已完成从积极入世到半隐退的心态转变。四十岁在唐代被视为中寿节点,正如《礼记?曲礼》所载四十曰强,而仕,本该是人生鼎盛时期,但白居易却因忧愁而早生华发,这种反差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础。

丁忧渭村的特殊境遇

公元812年(唐宪宗元和七年),白居易因母亲去世,离职丁忧居于渭村(今陕西渭南),本诗即创作于这一时期。丁忧期间,他暂时脱离了官场纷争,有更多时间静观自然、反思人生。据《旧唐书?白居易传》记载,这一时期他退耕渭上,作《观刈麦》等诗,感伤农事,可见田园生活与自然观察成为其诗歌创作的重要素材。水边白鹭这一寻常景象,在诗人敏感的心灵中引发了关于忧愁与衰老的深刻思考。

创作心境的双重折射

当时的唐朝社会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官场黑暗、民生疾苦,白居易虽心怀报国之志却深感无力。这种社会背景与个人境遇的双重压力,使其内心充满矛盾与忧愁。诗中我为愁多白发垂的直白倾诉,既是对个人状态的真实写照,也暗含对时局的忧虑。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的自然状态,则为诗人提供了一个反观自身的镜像,这种物我对照的写法,体现了白居易诗歌思澹而词迂的闲适诗特点。

四、相关知识系统梳理

1.白鹭意象的文化内涵演变

时期

象征意义

代表作品

文化背景

先秦

祥瑞象征

《诗经?陈风》

自然崇拜观念

汉魏

隐逸符号

曹植《洛神赋》

玄学思潮影响

盛唐

自由意象

李白《白鹭鸶》

盛唐气象熏陶

中唐

高洁载体

刘禹锡《白鹭儿》

文人风骨觉醒

晚唐

愁绪寄托

杜牧《鹭鸶》

末世情怀蔓延

白居易的《白鹭》打破了中唐时期将白鹭单纯视为高洁象征的传统(如刘禹锡白鹭儿,最高格的直接赞美),赋予这一意象新的哲学内涵,通过白鹭无愁亦垂丝的自然属性,反思人类忧愁的本质。

2.白居易诗歌中的禽鸟意象谱系

白居易善用禽鸟意象表达情感,不同时期的作品呈现出丰富变化:

早期(30岁前):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飞鸟,象征漂泊不定的人生

中期(30-50岁):如本诗中的白鹭,成为反观内心的镜像

贬谪期(江州司马任上):如《池鹤》中的鹤,寄托高洁不屈的品格

晚年(60岁后):如《鸟》中的禽鸟,表达万物平等的生态观

这种变化反映了诗人从关注社会到观照内心,再到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历程。

3.中唐闲适诗的艺术特征

作为闲适诗的代表人物,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明确提出闲适诗思澹而词迂的特点,本诗完美体现了这一创作理念:

题材日常化:选取水边白鹭这一常见景象作为吟咏对象

语言通俗化:白发垂亦垂丝等口语化表达,通俗易懂

哲理生活化:通过自然现象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情感平和化:虽有忧愁却无激愤,保持平和的叙述语调

五、诗作深度赏析

(一)镜像结构中的对照艺术

全诗以白发垂与亦垂丝构建起精妙的镜像对照。首联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直抒胸臆,四十岁本应未全衰的人生阶段与白发垂的现实状况形成第一重对照,突出愁多这一根源。颈联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则以自然物象形成对照,白鹭无愁却同样垂丝,与诗人因愁垂发形成第二重对照。这种人与鸟的镜像关系,将抽象的忧愁具象化,通过自然现象的客观呈现,使读者更能体会诗人的情感状态。

(二)设问句式的哲学张力

何故一词的设问,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赋予这首小诗深邃的哲学意味。这一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