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中三年级语文必修五上册“讽刺手法赏析”专项训练模拟试卷.docxVIP

2025年高中三年级语文必修五上册“讽刺手法赏析”专项训练模拟试卷.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年高中三年级语文必修五上册“讽刺手法赏析”专项训练模拟试卷

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凡愚不可救药的分子,不但自己不觉得,别人也看不见。”这句话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深刻的讽刺意味。请结合这句话的具体语境,分析其中运用的讽刺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5题。

某报曾刊登过一幅漫画:一个人站在“谣言”牌牌坊下,头顶上方的天平早已倾斜,一边放着“事实”,一边放着“谣言”,而“谣言”那边却堆着成千上万张纸,天平早已被压得粉碎。画面上方有一行字:“谣言的重量”。请结合漫画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讽刺手法及其所揭示的社会现象。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7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老王凭一辆三轮车,在城里拉活。他为人老实,手脚麻利,不管春夏秋冬,总是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蓝布褂子。有人笑他:“老王,你这件褂子都穿了几十年了,也该换件像样的。”老王总是憨厚地笑笑,说:“不碍事,能挡风就成。”后来,老王因病去世,他的妻子告诉我,老王临终前还在念叨:“我的褂子……干净的……”

这段文字在描绘老王形象时,是否运用了讽刺手法?如果是,请具体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生读《儒林外史》,感叹道:“书中那些科举不得志的士人,真是可悲,他们一生追求功名,却最终落得凄凉下场。”

乙生读《儒林外史》,则评论道:“作者通过塑造范进中举前后不同境遇的鲜明对比,深刻讽刺了科举制度对人的扭曲和异化。”

请结合你对《儒林外史》中讽刺手法的理解,比较甲乙两位生的看法,阐述你对讽刺作品如何理解其批判性意义的看法。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9题。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写道:“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句名言广为流传,请分析这句话是如何运用讽刺手法的?它揭示了现代人怎样的生存困境或心理状态?

试卷答案

一、

讽刺手法:运用了反语(或说反话)和夸张(或说程度渲染)的讽刺手法。

表达效果:通过看似肯定实则否定的“凡愚不可救药”,以及将“凡愚”的状态描绘成“不觉得”和“看不见”的极端状态,极大地讽刺了那些麻木不仁、自欺欺人、对自身及社会问题毫无察觉的庸众。这种讽刺有力地揭露了国民的劣根性,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失望和批判。

二、

讽刺手法:运用了夸张、对比和象征的讽刺手法。

表达效果:漫画通过夸张的手法,将“谣言”的纸张数量描绘得远超“事实”,使得天平被压得粉碎,形象地夸张了谣言的虚假性和破坏力。同时,将“谣言”和“事实”进行对比,突显了谣言的泛滥和事实的无力。牌坊象征社会或官方的公信力,被谣言轻易摧毁,揭示了社会信息环境被虚假信息污染的严重状况。这幅漫画辛辣地讽刺了谣言的可怕及其对社会秩序的严重冲击。

三、

看法:是的,这段文字运用了讽刺手法。

表现手法:主要运用了白描和反讽(或说对比)的手法。

表达效果:通过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老王几十年如一日的朴素、老实形象。而结尾处,在老王去世的背景下,他临终前依然念叨着那件“干净的”褂子,与其生前“不碍事,能挡风就成”的节俭形成鲜明对比,与其老实巴交的形象形成反差。这种反讽(或对比)手法,一方面突显了老王对物质极其淡泊、甚至有些执拗,另一方面也反衬出那件褂子对于他而言可能承载的、超越物质本身的情感价值或精神寄托。这种看似平淡的叙述,实则蕴含着对人物命运的深切同情,并对那种只重物质、不重情感的人生态度暗含了某种讽刺意味。

四、

解析思路:

甲生的看法过于表面化,他只看到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忽视了作品通过这种悲剧所进行的深刻社会批判。他没有理解讽刺作品往往寓褒于贬、寓批判于幽默或悲剧的特点。

乙生的看法则更为深入,他认识到作者通过人物前后境遇的对比,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他理解了讽刺手法在揭示社会问题、批判不良现象方面的作用。

比较而言,乙生的理解更符合讽刺作品的分析方法。讽刺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引发同情或共鸣,更在于其深刻的批判性和社会警示作用。鉴赏讽刺作品,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作者运用讽刺手法所要批判的对象和目的。因此,理解讽刺作品的批判性意义,是深入把握其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的关键。

五、

讽刺手法:主要运用了比喻(将婚姻比作围城)和反讽(或说悖论)的讽刺手法。

揭示的生存困境或心理状态:这句话辛辣地讽刺了婚姻生活的复杂性和两难处境。它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婚姻选择时的矛盾心理:追求婚姻的人渴望得到安稳和归属感,如同城外人渴望进城;而身处婚姻的人,在体验了其中的琐碎、束缚或不如意后,又渴望摆脱现状,寻求新的可能性,如同城内人想出来。这种“想进

文档评论(0)

152****07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