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土地兼并问题与社会结构.docxVIP

宋代土地兼并问题与社会结构.docx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土地兼并问题与社会结构

一、引言:被土地牵动的王朝命脉

站在开封城的朱雀门前远眺,汴河上漕船往来如织,茶坊酒肆里飘着新焙的龙团茶香。这是《东京梦华录》里的盛世图景,却也藏着另一重底色——城外的田埂上,老农夫攥着发黄的地契蹲在田头,远处新竖起的“赵家庄”界碑在阳光下刺得人眼疼。土地,这个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命题,在宋代以更复杂的形态展现:当均田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当“不抑兼并”成为基本国策,土地兼并不再是简单的资源集中,而是像一把刻刀,深刻重塑着整个社会的肌理。

二、土地兼并的全景扫描:从阡陌到户籍的剧烈变动

2.1土地集中的“加速度”:从零星到普遍的演变轨迹

北宋初年,经过五代战乱的涤荡,大量无主荒地出现。太祖赵匡胤那句“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的训示,本意是鼓励垦荒——你出钱出力把荒田变成熟地,国家还能多收赋税。最初几十年,这确实促进了农业恢复: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太祖开宝九年(976年)全国垦田数仅295万顷,到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已增至524万顷,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地主阶层投资开垦的成果。

但到仁宗朝(1022-1063年),情况开始异变。洛阳的李觏在《富国策》里感叹:“贫者无立锥之地,而富者田连阡陌。”这并非夸张之词。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官方统计显示,占人口10%的地主阶层已掌握全国60%以上的耕地;到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年),这个比例更攀升至70%。江南地区甚至出现“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的极端情形,苏州一带的大地主,名下田产动辄跨州连县,收租米每年可达十万石。

2.2兼并手段的“工具箱”:合法与非法的双重运作

土地兼并从来不是单向的“强取豪夺”,而是多种手段交织的复杂过程。最常见的是“正常交易”:富裕农户或商人通过“典卖”获取土地——卖方立契“断骨卖绝”,买方支付钱帛,这在《宋刑统》中是受法律保护的。但实际操作中,往往伴随高利贷盘剥:比如春耕时,自耕农借了地主十贯钱,秋收时要还十五贯,还不起就拿田契抵,美其名曰“抵当”。

更隐蔽的是“诡名挟佃”:地主把土地分散登记在贫弱户名下,或与官吏勾结“隐田漏税”。婺州(今浙江金华)的例子很典型:当地豪族把千亩良田拆成数十个“户头”,每个户头登记几亩,官府按户收税时,真正的大地主反而成了“下户”。至于“强占”“侵夺”等非法手段,在偏远地区更是常见——福建路的地方志里,记载着地主带人拆毁自耕农的篱笆、填埋界沟的案例,被侵占者去县衙告状,往往因“无契可凭”败诉。

2.3社会阶层的“新图谱”:主户与客户的分野

宋代户籍制度将居民分为“主户”与“客户”:主户是有田产的税户,按资产分为五等;客户则是“无产而侨寓”的佃农。这种划分本身就是土地兼并的产物。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客户占总户数的30%;到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已增至45%。在江西、两浙等土地集中严重的地区,客户比例甚至超过60%。

主户内部也在剧烈分化。一等户(大地主)占主户总数不足5%,却拥有70%以上的主户土地;五等户(最下层自耕农)占主户的60%,土地仅占10%。这些五等户的生存状态极为脆弱:每亩地年收约2石,交完两税(约0.3石)、应付差役(折钱约0.2石)、再还春借的粮(约0.5石),剩下的勉强够全家半年口粮。遇到水旱灾害,只能“卖田宅、鬻妻子”,沦为客户。

三、土地兼并的动力机制:政策、经济与文化的合谋

3.1制度之根:“不抑兼并”的政策导向

宋初的“不抑兼并”并非突然出现的政策,而是对中唐以来土地制度变迁的延续。当均田制因人口增长、土地不足而崩溃,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国家不再直接分配土地,转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太祖曾对近臣说:“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这种对土地私有权的默认,本质上是承认土地作为商品的属性——可以自由买卖,国家只负责登记确权。

但政策的初衷与结果往往背离。仁宗朝大臣包拯在奏疏中直言:“祖宗之法,本以惠农,今乃成兼并之资。”当土地可以自由交易,资本就会向其集中。商人赚了钱,不再扩大商业规模,而是“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官员领了俸禄,首先考虑“买田置地”;甚至寺院也加入兼并行列——杭州灵隐寺在神宗时拥有山田1300亩,就是历代施主“舍田”的结果。

3.2经济之轮:商品货币关系的推波助澜

宋代商业的繁荣,为土地兼并注入了新动力。汴京的交子铺、杭州的金银铺,让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海外贸易带来的大量铜钱,让财富积累变得更容易。当商人手里有了钱,最“稳妥”的投资就是买地——土地不会像商铺那样毁于火灾,不会像商船那样沉没于大海,还能稳定收租。

更关键的是,货币经济改变了农民的生存逻辑。过去“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下,农民靠粮食和布帛就能生存;现在,政府赋税部分折钱征收(比如两税中的“折变”),农民必须把粮食、布帛拿到市场上卖,换成

文档评论(0)

level来福儿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二级计算机、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证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5日上传了二级计算机、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