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河南省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阶段性评价.docx

2025—2026河南省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阶段性评价.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5-2026学年(上)学期

阶段性评价1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来临之际,学校开展“铭记历史,奋斗不止”系列纪念活动,请你和同学们参加并完成学习任务。

1.小文同学要在升旗仪式上进行题为《历史不容忘记》的演讲,以下是演讲稿中的两段文字,请你阅读,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每一寸山河都镌刻着抗日战争的峥嵘记忆。当年,无数先烈怀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信念,心无旁①(鹜鹫)地投身保家卫国的洪流,用鲜血与生命筑起抵御外敌的长城。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的这句②(珍藏)言,正是先烈们的精神写照。他们摒弃杂念、不问归途,在枪林弹雨中冲锋,在饥寒交迫中坚守,让侵略者的铁蹄止步于山河之外。如今我们纪念胜利,不仅是缅怀先烈,更要传承那份恪守信仰、舍身报国的精神,以赤诚与专注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让巍巍华夏永远安宁祥和。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2分)

(2)语段中的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2分)

2.你和小语同学在整理校园主题展板的文字时,发现部分内容语序错乱。填入横线处的内容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百年奋斗,换了人间”,伟大的中国人民正是这部奋斗史的谱写者,每一轮科技攻关、每一次勇攀高峰的背后,是逐梦的中国奋斗者。

①每一颗螺栓、每一个铆钉的背后,是大写的中国劳动者;

②他们在田间地头耕耘,在工厂车间值守,在社区街头忙碌,在学校、科研机构劳作不息。

③同样,从AI大模型到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

④从无人化生产车间到火星车、月球车,

A.③①②④ B.②③①④ C.④①③② D.②④①③

3.你作为系列活动之爱国诗文朗诵会的主持人,想用古诗文串联一段开场白。请把正确的古诗文补充在横线上。(8分)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①,②”(杜甫《月夜忆舍弟》),每当秋露凝结、月色满庭,总让人想起故乡土地所经历的烽火。但历史的磨难从未阻挡时代前进的脚步,我们须有“③,④”(李白《行路难》(其一))的昂扬精神,接过先辈的旗帜,乘风破浪,让民族复兴的“云帆”,驶向星辰大海。现如今,我们的国家可谓是“⑤,⑥”(范仲淹《岳阳楼记》),百姓安居乐业,各行各业兴旺发达。今晚,明月依旧,山河换新。我们这代人眼中的“⑦,⑧”(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早已不仅仅是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而是十四亿同胞的同频共振。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这份铭记历史、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去聆听古诗文中传递的爱国情怀。我宣布,爱国诗文朗诵会正式开始!

4.你和一部分共青团员作为代表,前往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开展研学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7分)

(1)出发前,团支部为本次活动拟了两条标语。请从中选择一条作为主题标语,并从句式和内容的角度简述理由。(3分)

【甲】以“行”为径擦亮青春底色 【乙】红色研学强心志血脉赓续育新人

(2)团员们来到纪念馆,在革命历史陈列区(部分图片如下)驻足沉思。请你结合画面内容,并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在陈列区留言簿上写一段话,向革命先辈致敬。(100字左右)(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5-8题。(共16分)

小调有大音

赵德发

①蒙山新雨后,石屋传妙音。

②进山时,急雨来袭,敲打着车窗,世界一片朦胧。不过,在车里稍等片刻,太阳就从云层中露出了脸。山里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我从车上下来,踩着潺潺流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往上白石屋村里走,突然就听见了熟悉的歌声:“人人那个都说哎……”

③清凌凌的声音,原生态的唱法。循声来到一座石屋小院,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大姐正在放声

高唱。墙上挂的几张照片让我瞬间想起,她上过央视,演唱过《沂蒙山小调》,我看节目的时候就记住了她,名叫宋守莲。她从小学唱这首歌,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民歌手。

④小院墙上,缠绕着紫藤叶蔓,一个个青荚垂下来,在微风中悠悠晃晃。面容清癯的宋守莲仍在动情歌唱,恍惚间,我似乎听到了阮若珊的声音。当年,阮若珊是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的女演员,在这片山中灵感萌发,与战友李林共同创作了《沂蒙山小调》的最初版本,之后几经修改、八方传唱,成为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

⑤我姥爷宋家栋当年就会唱这首歌。他1939年参加革命,在临沂先后担任过政府办事员、乡长,接着去沂蒙山区当了抗大一分校教员。我小时候在姥娘家见过一本有窟窿的书,姥娘告诉我,这本书是姥爷背在身上的,让鬼子的子

文档评论(0)

132****514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