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ptxVIP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8课复习提问

1.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的原因。

2.佛教和道教流行的原因。

3.魏晋至隋唐儒学发展的趋势及意义。

4.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5.促使唐代诗歌艺术成就斐然的主要因素。

6.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学艺术繁荣和科技领先的原因。

7.魏晋至隋唐中外交流的特点/表现。

8.隋唐时期中外交流频繁的原因(唐朝对外开放形成的条件)。

9.隋唐时期形成“中华文化圈”的原因/条件。

10.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唐朝文化开放性的影响)。

11.唐朝对外交流的启示、文明经久不衰的奥秘。;

隋唐的文化;

思想流派;

材料:到东汉末年魏晋时代,国内大乱,人们生活痛苦,精神上也缺乏寄托;而当时中国传统思想的儒学,久已变成没有灵魂的空架。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

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

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

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

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指出韩愈对儒学的态度,概括韩愈思想的新

内容。

材料:韩愈模仿佛教的传法世系,编造了一个儒家的“道统”。该道统由

尧开其端,一直传到孔孟,与佛、老的“道统”不同,而在时间上更早,且更具正统的权威性。韩愈以孟子之后儒家唯一的道统继承人自任。韩愈还在《原道》中指出了儒家“道统”的具体内容,这就是孔孟所讲的仁义道德。

“道统说”的提出,为封建伦理纲常的永恒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使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得以重新确立。——摘自周晓光《中国传统文化史》

态度:复兴儒学。

新内容:创立“道统说”,并以儒家道统传人自居,通过维护封建纲常和恢

复儒学统治地位,来消除佛教的影响。;

材料:佛教在两汉之际就传入中原,直到魏晋以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儒

学的衰微,以及佛教关于“来世”的许诺,更容易使在长期动乱中饱受苦难折磨的人们产生出幻觉而皈依到佛门之下。自东晋十六国以后历代君主的提倡,则更进一步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与此同时,道教也在传播。东汉末年,

道教成为起义军的信仰宗教,两晋之际,葛洪对道教进行改造,提出道儒结合,宣扬服食炼丹、延年益寿之术,符合大族官僚的需要。

——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佛教兴盛带来的消极影响。

材料:比来慕法,家家斋戒,不务农桑,空谈彼岸。……(武帝大兴佛教郭祖深上书条陈:)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其蠹俗伤法,抑由于此。

——《南史·郭祖深传》

材料: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南朝宋齐时期)范缜《神灭论》

消极影响:①广修寺院,耗费了大量钱财;②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③违背儒家伦理道德,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根据材料,概括范缜和韩愈二人反佛思想的相同点。

材料:(范缜)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浮屠害政,桑门蠹俗(浮屠和桑门指佛教)……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堕游,货殚于泥木。

——《梁书·范缜传》

材料:韩愈从财赋方面指出僧道浪费了封建国家的财富;从封建伦理方面指出佛教“弃而君臣,去而父子”;他通过总结历代皇帝如梁武帝等崇佛祸国亡身的史实,认为:“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他不相信佛教的因果报应,大胆地声称“佛如有灵,能作祸焉,凡有殃咎,宜加原省”。——摘自周晓光《中国传统文化史》;

第8课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至隋唐儒学发展的趋势及意义。

材料:佛、道与儒学的撞击使儒学发生着某种新的变化,即儒学不得不

吸收释、道的思想因素来建构新的儒学体系。隋末,大儒王通讲学于“河洛

之间”,对于弘扬儒学不遗余力,但他并没有否定佛、道二教的作用,并首次明确提出“三教合一”的思想。唐代大儒韩愈积极反佛,但其道统说与佛教的祖统说相类。另一大儒柳宗元公开主张以儒学为主,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25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