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疤痕科普.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增生性疤痕科普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增生性疤痕概述

病因与风险因素

临床表现与诊断

治疗方法概述

预防与日常管理

教育与资源

01

增生性疤痕概述

定义与病理特征

组织修复异常

增生性瘢痕是由于皮肤创伤后修复过程中胶原合成与降解失衡,导致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如Ⅰ型、Ⅲ型胶原)异常沉积形成的病理性瘢痕。

形态与症状

临床表现为突出皮面的红色或紫红色硬结,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常伴有灼痛、瘙痒及紧绷感,症状可因外界刺激(如温度变化、摩擦)加重。

病理学标志

镜下可见真皮层内大量紊乱排列的胶原纤维束、肌成纤维细胞增生及微血管增生,伴持续性炎症反应(如肥大细胞浸润)。

好发于胸骨前、肩部、耳垂、肘关节及膝关节等皮肤张力较高的区域,因反复牵拉易刺激瘢痕增生。

关节与张力区

多见于真皮层损伤(如深Ⅱ度烧伤、手术切口),偶发于更深创伤(如Ⅲ度烧伤未及时植皮修复)。

创伤深度关联

颈部、下颌及腹部剖宫产切口因活动频繁或愈合环境复杂,发病率显著升高。

特殊部位风险

常见发生部位

生长特性差异

正常瘢痕无痛痒或仅轻微不适,增生性瘢痕则伴随显著瘙痒、疼痛甚至功能障碍(如关节活动受限)。

症状对比

组织学区分

正常瘢痕胶原排列有序、血管退化快;增生性瘢痕胶原呈漩涡状排列,伴持续血管扩张和α-SMA阳性肌成纤维细胞活化。

正常瘢痕在愈合后6-12个月内逐渐软化褪色,而增生性瘢痕持续增生数月到数年,且不超出原伤口边界(区别于瘢痕疙瘩)。

与正常疤痕区别

02

病因与风险因素

创伤后局部炎症因子(如TGF-β、IL-6)持续释放,刺激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和胶原沉积,导致瘢痕隆起。

炎症反应异常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易感性,与胶原代谢相关基因(如TGF-β1、MMP基因)突变或表达异常有关。

遗传倾向

01

02

03

04

增生性瘢痕通常由深度达真皮层的创伤(如手术切口、烧伤、擦伤)引发,真皮胶原纤维过度增生是核心病理机制。

真皮层损伤

感染、异物残留或反复牵拉伤口可破坏正常愈合过程,诱发瘢痕增生。

伤口愈合干扰

主要形成原因

青壮年群体

深色皮肤人种

15-30岁人群因皮肤张力强、代谢旺盛,胶原合成活跃,瘢痕增生风险显著增高。

黑人和亚洲人皮肤中黑色素细胞活性较高,炎症反应更剧烈,瘢痕增生发生率约为白种人的5-15倍。

高危人群分析

瘢痕体质者

既往有瘢痕疙瘩或增生性瘢痕病史的个体,再次创伤后复发率高达50%-80%。

特定部位创伤

胸骨前区、肩部、耳垂、关节等张力较大部位的伤口更易形成增生性瘢痕。

影响因素探讨

局部因素

伤口感染、血肿形成或缝合技术不当(如张力过高、线结反应)会显著增加瘢痕增生概率。

01

全身状态

营养不良(如维生素C缺乏)、糖尿病或免疫抑制患者因愈合能力受损,易出现异常瘢痕。

02

环境刺激

紫外线暴露、高温环境或频繁摩擦瘢痕区域可加剧充血和瘙痒症状,延缓瘢痕成熟。

03

心理压力

长期焦虑或抑郁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如皮质醇升高)影响伤口修复进程。

04

03

临床表现与诊断

增生性瘢痕表现为明显高出皮面的条索状或片状隆起,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边界清晰但不规则,常沿创伤区域扩展,可呈蟹足样向外延伸。早期瘢痕颜色呈鲜红或暗红色,后期逐渐转为褐色或苍白。

典型症状表现

皮损形态特征

患者常伴有持续性灼痛、刺痛或瘙痒感,尤其在瘢痕增生活跃期症状显著。温度升高、情绪波动或局部摩擦时症状加剧,夜间可能影响睡眠质量。部分患者因瘙痒反复抓挠导致瘢痕破溃或继发感染。

主观症状

瘢痕通常在创伤后4-8周开始增生,持续6-18个月进入稳定期,随后缓慢软化萎缩。部分病例可能持续数年不退,少数可自行平复但遗留色素沉着或皮肤纹理异常。

动态变化特点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高频超声可测量瘢痕真皮层厚度及血流信号,帮助判断增生活跃程度;皮肤镜观察微血管形态,鉴别早期瘢痕与瘢痕疙瘩;必要时行MRI检查评估深部组织受累情况。

影像学辅助检查

病理学检查

对不典型病例可行组织活检,镜下可见真皮层内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及黏液基质沉积,但无包膜结构,可与瘢痕疙瘩鉴别。

详细询问创伤史(如手术、烧伤、痤疮等)、瘢痕进展时间及家族史。通过视诊和触诊评估瘢痕的硬度、厚度、颜色及活动度,使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或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进行标准化评分。

临床诊断方法

鉴别诊断要点

与瘢痕疙瘩的鉴别

瘢痕疙瘩超出原损伤范围浸润性生长,无自然消退倾向,病理显示嗜酸性胶原纤维呈漩涡状排列;而增生性瘢痕局限于创伤区域,胶原纤维平行排列,多数随时间改善。

与肥厚性红斑的鉴别

肥厚性红斑多由慢性刺激或感染引起,表现为边界不清的红色斑块,无明确创伤史,病理可见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及炎性细胞浸润,缺乏胶原过度增生。

与皮肤纤维瘤

文档评论(0)

158****11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