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宋词鉴赏:苏轼《水调歌头》深度解析
引言:千古绝唱的诞生背景
在中国文学的璀璨星河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疑是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佳节,当时苏轼正任密州知州。彼时,他因与王安石变法派政见不合,自请外放,已在地方辗转数载。政治上的失意与对远方亲人(尤其是弟弟苏辙)的深切思念,在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交织碰撞,催生出这篇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它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与哲思的结晶,更以其旷达的胸襟、深邃的意境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成为了中秋词中的压卷之作,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诵。
词作原文与释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释义部分此处从略,因深度解析更侧重于意境与情感的挖掘,而非字面翻译。读者可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作基本含义。)
鉴赏解析:意境、情感与哲思的交融
一、把酒问月:奇逸的想象与浪漫的开端
词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破题,起笔便不同凡响。此问并非简单的好奇,而是充满了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与浪漫主义的奇思遐想。李白曾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名句,苏轼化用其意境,却更显从容与旷逸。一个“问”字,将人与天、凡人与宇宙的距离拉近,奠定了全词雄浑开阔的基调。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承接首问,将想象推向更远的天宫。这里的“宫阙”并非实指,而是诗人理想中清净高洁的仙境象征。对“今夕何年”的追问,流露出对尘世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超越凡俗时空限制的向往。
二、天上人间:矛盾的抉择与旷达的回归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此三句是词人内心矛盾的集中体现。“乘风归去”,既是对仙境的向往,也暗含了对现实政治的某种疏离感与超脱之念——或许是对朝堂纷争的厌倦,渴望回归心灵的宁静。然而,“又恐”二字一转,点出仙境虽好,却高寒难耐,并非凡人所能久居。这里的“高处不胜寒”,不仅是对物理环境的想象,更隐喻了高位者的孤独与不易,也暗示了诗人对完全脱离现实的虚无缥缈的仙境的某种疑虑。
这种矛盾如何化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在月光下翩翩起舞,与自己的影子嬉戏,这份在人间感受到的真实与自在,难道不比那冰冷的天宫更好吗?这既是对“归去”之念的否定,也是一种自我宽慰与精神的回归。它体现了苏轼不沉溺于幻想,而是正视现实、热爱人生的积极态度。这种从向往仙境到肯定人间的转变,展现了他豁达的胸襟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月光无眠:离愁的触发与人生的叩问
下阕开篇,视角由天上转向人间,由宏观转向微观。“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低低地照进雕花的窗户,照着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人。这“无眠”之人,正是词人自己。中秋本是团圆夜,词人却与亲人分离,此情此景,月光越是皎洁,内心的思念与愁绪便越是深沉。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看似对明月的埋怨——你不应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之时显得如此圆满呢?实则是借月抒怀,将内心的离愁别绪推向高潮。月圆人不圆,这种强烈的对比,更添伤感。此问无理而妙,将明月拟人化,把人的主观情感投射到客观事物之上,显得尤为真挚动人。
四、阴晴圆缺:人生的至理与旷达的升华
面对“别时圆”的恼人月色,词人并未一味沉沦于感伤。他笔锋一转,提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深刻见解。这是对人生经验的高度提炼与哲理升华。人生在世,悲欢离合本是常态,正如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自古皆然,难以求全。这种对人生不完美性的坦然接受,体现了苏轼超越常人的旷达胸襟和深邃智慧。他不是消极认命,而是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超脱与平衡。
五、千里婵娟:美好的祝愿与永恒的温情
在领悟了“此事古难全”的人生至理之后,词人的情感并未停留在消极层面,而是升华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久”二字,既指生命的长久,也指情谊的长久。即便远隔千里,无法团聚,只要人们都能平安健康,共享这一轮皎洁的明月,这份思念与祝福便能跨越空间的阻隔,传递给对方。“婵娟”一词,本指女子美好的姿态,此处特指明月,以其柔美皎洁象征着纯洁美好的祝愿。这两句词,境界高远,情感真挚,充满了人文关怀,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将全词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余韵悠长。
艺术特色:豪放与婉约的完美结合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但他的豪放并非一味的粗犷雄浑,而是常与婉约之致相融。《水调歌头》便是典型代表。
1.意境高远,想象奇绝:从“把酒问青天”到“我欲乘风归去”,词人的想象天马行空,意境宏阔,展现了豪放词的气象。
2.情感真挚,跌宕起伏:全词情感从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