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西瓜噬酸菌效应蛋白Ace1功能剖析及光照条件对其致病性的差异化影响
一、引言
1.1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研究概述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fruitblotch,BFB)是一种对瓜类作物危害严重的细菌性病害。自1965年Webb和Goth首次报道西瓜果斑病的发生以来,该病害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1989年,美国多个州的西瓜受到该病害的影响,导致西瓜产量损失50%-90%,数千公顷的西瓜受到影响,80%的西瓜无法上市销售,被认为是西瓜上的毁灭性病害。1994年西瓜果斑病大发生时,美国许多种子公司都暂停了种子销售。在我国,1998年以来,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哈密瓜每年都有发病,减产46%以上,病重田块的商品瓜率仅有1/3。
该病害的病原菌为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citrulli),属于原核生物界的薄壁菌门,假单胞菌科,噬酸菌属。西瓜噬酸菌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除西瓜外,还能侵染甜瓜、厚皮甜瓜(包括哈密瓜,伽师瓜)、南瓜、黄瓜、西葫芦、蜜瓜和苦瓜等多种瓜类作物。
西瓜感染此病后,在子叶、真叶和果实上均可发病。幼苗期,子叶张开时,病斑为暗棕色,且沿主脉逐渐发展为黑褐色坏死斑,随后侵染真叶,病斑在幼真叶上很小,暗棕色,周围有黄色晕圈,通常沿叶脉发展。开花后14-21天的果实容易感染,果实上症状随西瓜品种不同而异,典型的病症是在西瓜果实朝上的表皮,首先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随后扩大成为不规则的大型橄榄色水渍状斑块。发病初期病变只局限在果皮,果肉组织仍然正常,但将严重影响西瓜的商品价值。果实染病后,最初在果皮上出现直径仅几毫米的水浸状病斑,随后迅速扩展至几厘米,病斑边缘不规则,颜色加深,并不断扩展,7-10天内便布满除接触地面部分的整个果面。早期形成的病斑老化后表皮龟裂,常溢出黏稠、透明的琥珀色菌脓,果实很快腐烂。厚皮甜瓜感病时,病菌可侵染子叶、真叶和果实,引起叶枯和瓜腐,茎、叶柄、根很少受侵染。叶片上的症状与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黄瓜叶片上的症状基本相似,但叶脉也可侵染,并沿叶脉蔓延。
西瓜果斑病菌主要在种子和土壤表面的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田间的自生瓜苗,野生南瓜等也是该病菌的宿主及初侵染源。病菌主要通过伤口和气孔侵染,病害的远距离传播靠带菌种子,种子表面和种胚均可带菌。带菌种子萌发后病菌即侵染子叶,引起幼苗发病。病斑上的菌脓借雨水、风、昆虫及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形成多次再侵染。
通过对不同地区西瓜噬酸菌的研究发现,其存在一定的遗传多样性。这种遗传多样性可能与病菌的致病性、传播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存在关联。
目前对于西瓜噬酸菌致病机理的研究表明,其致病过程涉及多个方面。例如,西瓜噬酸菌可能通过分泌一些毒性物质,破坏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导致病害的发生。同时,病菌在侵染植物过程中,可能会与植物的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抑制植物的免疫反应,以利于自身的生长和繁殖。
针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农业防治措施包括加强检疫,防止带菌种子和病残体的传播;实行轮作,减少病原菌的积累;选用抗病品种等。化学防治主要是在发病初期喷洒化学药剂,如铜制剂、抗生素等,但长期使用化学药剂可能会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生物防治则是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具有环保、安全等优点,但目前生物防治的效果还不够稳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1.2植物与病原细菌互作机制研究进展
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复杂而精细的免疫系统,以抵御病原细菌的入侵。植物的免疫系统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触发的免疫反应(Pattern-triggeredimmunity,PTI)和效应子触发的免疫反应(Effector-triggeredimmunity,ETI)。
PTI是植物免疫系统的基础防线,植物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receptors,PRRs)识别病原细菌表面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molecularpatterns,PAMPs),如细菌的鞭毛蛋白、脂多糖等,从而激活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包括活性氧爆发、胼胝质沉积、防御基因的表达等,以限制病原菌的生长和扩散。然而,病原细菌为了突破植物的PTI,会分泌效应蛋白(Effectors)进入植物细胞内,干扰植物的免疫反应,这些效应蛋白可以抑制PTI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帮助病原菌侵染植物,这就引发了ETI。
在植物病原细菌中,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system,T3SS)是一种重要的毒力因子,它能够将效应蛋白直接注入植物细胞内。T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探秘嵌合体序列:精准识别、偏好解析与单倍型分析新应用.docx
- 避孕失败补救措施对月经病病证分布及HPOA的影响探究.docx
- 探析辅助方程在非线性发展方程精确解求解中的应用与拓展.docx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转染:庆大霉素耳毒性损伤防护新策略.docx
- 浙江长白荡翘嘴红鲌的生态密码:食性、生长与资源利用的深度剖析.docx
- 丝核薄膜革菌甾体羟化酶:从鉴定到选择性羟化的深度探索.docx
- 薄壁方钢管轻质混凝土轴压短柱力学性能研究:理论、试验与工程应用.docx
- 藏东措普湖:高原湖泊碳氮沉积特征与来源示踪研究.docx
- Rayleigh波作用下隧洞衬砌内力解析解及影响因素研究.docx
- 氧浓度对扩散火焰中烟黑生成及分布特性的多维度探究.docx
- 探秘半干旱区:气溶胶散射、吸收特性与起沙通量的关联研究.docx
- 抗抑郁药米氮平及其中间体的合成工艺研究.docx
- MCM5与Ki-67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关联及临床价值探究.docx
- 氧化铝三维锥孔纳米阵列结构模板:制备、原理与多元应用探究.docx
- 抗除草剂基因载体构建及水稻遗传转化技术研究.docx
-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再生制动能量利用技术:比较与展望.docx
- 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模糊滑模控制研究:理论、设计与应用.docx
- 盐碱逆境下山葡萄嫁接苗生理响应与耐盐机制研究.docx
- 复材制造单元动态综合评价系统:构建、分析与应用探索.docx
- 探寻反垄断法下独家经销行为的平衡之道:效率与公平的交织与共融.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