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药物中毒的急救与护理
作为急诊科室工作十余年的护士,我曾在无数个深夜见证过药物中毒患者的危急时刻:有因误服过量降压药的老人浑身冷汗瘫坐在地,有因情绪波动吞服整瓶安眠药的年轻人意识模糊,还有家长疏忽导致儿童误吞降糖药的惊慌场景。这些真实的案例让我深刻意识到,药物中毒的急救与护理不仅是医学技术的考验,更是一场与时间、与生命的赛跑。本文将从专业视角出发,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系统梳理药物中毒的急救流程与护理要点,希望为公众普及知识,也为同行提供参考。
一、药物中毒的常见类型与识别:快速判断的关键第一步
要做好药物中毒的急救,首先要解决“是什么中毒”“中毒程度如何”这两个核心问题。临床中,药物中毒可分为四大类,每类都有独特的表现特征,快速识别能为后续急救争取宝贵时间。
(一)按药物类型划分的常见中毒类别
处方药过量中毒:最常见于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患者),因漏服补服、自行加量或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例如,降压药过量会出现低血压、头晕、意识模糊;降糖药过量会引发低血糖昏迷、手抖、出冷汗;抗抑郁药过量可能导致心律失常、抽搐。
非处方药误服中毒:多发生于儿童或老年群体。儿童因好奇误吞维生素片(含高剂量铁剂)、感冒药(含对乙酰氨基酚);老年人因记忆力减退重复服用止痛片(如布洛芬)或看错剂量服用抗过敏药(如氯雷他定),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肝肾功能损伤。
中草药/保健品中毒:近年因“药食同源”观念普及,此类中毒呈上升趋势。常见如乌头碱(草乌、川乌)中毒导致心律失常,马兜铃酸(关木通、广防己)引发急性肾损伤,还有部分中药注射剂过敏导致的喉头水肿、休克。
特殊药物中毒:包括农药(如有机磷类)、灭鼠药(如溴敌隆)、酒精(乙醇)等。有机磷中毒会出现瞳孔缩小、流涎、肌颤;溴敌隆中毒表现为皮下瘀斑、鼻出血、消化道出血;酒精中毒则有言语不清、步态不稳,严重者呼吸抑制。
(二)中毒程度的快速评估方法
判断中毒程度需结合“三看”原则:一看患者意识状态(清醒、嗜睡、昏迷),二看生命体征(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三看中毒证据(如空药瓶、呕吐物中的药物残渣、家属描述的服药时间与剂量)。例如,一位误服20片地西泮(安定)的患者,若仍能回答简单问题但反应迟钝,属于轻度中毒;若呼之不应但有自主呼吸,属于中度;若呼吸频率低于8次/分、瞳孔散大,则为重度,需立即气管插管。
小提醒:遇到中毒患者,家属常因慌乱忘记保留药瓶或呕吐物,这对医生判断中毒类型至关重要。我曾接诊一位昏迷老人,家属只说“可能吃了降压药”,但说不清具体药名,最终通过呕吐物中的药物碎片才确认是“胺碘酮”过量,避免了误诊。
二、急救处置的核心流程:分秒必争的“黄金半小时”
药物中毒的急救讲究“快而不乱”,从现场初步处理到送医后的专业干预,每个环节都需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同时根据中毒类型调整策略。
(一)现场初步处理:家属或目击者能做什么?
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患者意识不清,立即让其侧卧位(避免呕吐物误吸),清除口鼻分泌物;若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人工呼吸)。
终止药物吸收:
催吐:仅适用于意识清醒、非腐蚀性药物(如安眠药、降压药)中毒且服药时间在1-2小时内的患者。方法:用压舌板或手指刺激咽后壁,同时口服温水(300-500ml)帮助呕吐,重复至呕吐物澄清。但需注意:腐蚀性药物(如强酸、强碱)、昏迷或抽搐患者禁止催吐,否则可能灼伤消化道或误吸。
口服吸附剂:可服用活性炭(成人50-100g,儿童1-2g/kg),需用温水调成糊状,在中毒后1-2小时内服用效果最佳(对锂、酒精等无效)。
记录关键信息:尽快收集药瓶/药盒(查看成分、剂量),记录服药时间、数量,患者出现症状的时间(如“下午3点服药,4点开始呕吐”),这些信息能让医生快速制定解毒方案。
(二)送医途中:与时间赛跑的“移动急救”
保持体位:昏迷患者继续侧卧位,头偏向一侧;有抽搐者需用软物(如毛巾)垫在上下牙之间,防止舌咬伤。
监测生命体征:家属可用手机计时,记录呼吸频率(正常12-20次/分)、脉搏(正常60-100次/分),若呼吸<10次/分或脉搏>140次/分,需立即告知司机加速前往最近的医院。
避免错误操作:不要盲目喂水(可能加重呕吐误吸)、不要自行注射药物(可能干扰后续治疗)、不要用“民间偏方”(如灌醋、喝浓茶),这些行为可能加重损伤。
(三)医院内专业急救:多学科协作的“精准打击”
洗胃:适用于服药后6小时内(部分药物如抗胆碱药吸收慢,可延长至12小时)。洗胃前需评估患者是否有消化道出血、食管静脉曲张等禁忌证,胃管插入后先抽取胃内容物送检,再用温盐水(37℃左右)反复冲洗,直至洗出液澄清。我曾参与抢救一位吞服100片阿司匹林的患者,洗胃时洗出液呈深褐色,共引出2000ml胃内容物,极大减少了药物吸收。
导泻与灌肠:洗胃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