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智能驾驶技术方案(最新版,附感知+决策)
一、技术方案概述
1.1方案背景与发展现状
随着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与汽车工业的深度融合,智能驾驶已从概念验证阶段迈入规模化量产的关键期。2024年以来,全球智能驾驶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L2+级辅助驾驶系统在中端车型渗透率突破35%,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在中欧美等地区实现法规破冰与商业化落地,而L4级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在特定城市的运营范围持续扩大。
当前智能驾驶技术正经历从模块化堆叠到端到端一体化的范式革命。传统基于规则的模块化架构因信息传递损耗、代码量指数级增长等问题,已难以应对城市道路中的复杂场景与长尾问题。以特斯拉、华为、小鹏为代表的企业纷纷推出端到端解决方案,通过统一神经网络实现从传感器数据到控制信号的直接映射,显著提升了系统的泛化能力与迭代效率。与此同时,纯视觉与多传感器融合两大技术路线的竞争与演进,以及车路协同(V2X)技术的落地应用,共同推动智能驾驶向更高安全等级、更全场景覆盖的方向发展。
本方案基于2024-2025年最新技术成果,系统阐述智能驾驶的整体架构、感知与决策核心技术、硬件支撑体系及典型应用方案,旨在提供一套兼具前沿性与工程可行性的技术参考框架。
1.2方案核心目标
本智能驾驶技术方案以安全优先、体验卓越、场景全覆为核心目标,具体包括:
安全冗余保障:通过多传感器冗余设计、算法容错机制及功能安全体系,实现系统故障时的安全降级,确保行车安全水平优于人类驾驶员(目标接管里程≥300英里/次)。
全场景覆盖能力:支持从停车场到高速路、从城市道路到乡村路段的车位到车位全链路通行,实现无保护左转、施工区域避让、极端天气行驶等复杂场景的自主应对。
拟人化驾驶体验:决策逻辑符合人类驾驶习惯,在跟车距离、加速减速、变道时机等方面实现自然流畅的操作,降低乘客不适感。
高效迭代升级:基于数据-算力-算法闭环体系,实现系统能力的持续进化,通过OTA升级不断优化场景适应性与功能性能。
合规性适配:满足欧盟R171.00法规、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准入管理条例》等国内外标准要求,具备完整的功能安全与数据安全保障机制。
1.3方案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L2+至L4级智能驾驶系统的研发与落地,具体覆盖:
乘用车型:涵盖15-50万元价格区间的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型,支持经济型纯视觉方案与高端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的灵活配置。
应用场景:高速公路领航(NOA)、城市道路领航(CityNOA)、交通拥堵领航(TJP)、自动泊车(APA)、记忆泊车(HPP)等全场景功能。
技术阶段:可支撑L2+级辅助驾驶向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的平滑升级,预留L4级技术演进接口。
二、智能驾驶整体技术架构
2.1架构演进历程
智能驾驶技术架构经历了三个关键发展阶段,当前正处于端到端一体化的成熟阶段:
1.分布式模块化架构(2018年前):采用分立式ECU控制各功能模块,感知、决策、控制相互独立,通过CAN总线进行信息交互。该架构存在算力分散、响应延迟高、功能扩展难等问题,仅能支撑ACC、LKA等基础辅助驾驶功能。
2.域控制器集中式架构(2018-2023年):将感知、决策、控制功能整合至智能驾驶域控制器,采用感知→预测→决策→规划→控制的串行流程。该架构提升了算力利用率与响应速度,但模块间信息传递存在损耗,面对复杂场景时泛化能力不足。
3.端到端一体化架构(2024年至今):基于大模型技术实现从原始传感器数据到控制信号的直接输出,打破传统模块边界。根据整合程度可分为两类:
两段式端到端:以华为、Momenta为代表,将感知与规控模块分离,通过GOD网络实现环境理解,PDP网络实现决策规划,兼顾安全性与迭代效率。
全栈式端到端:以特斯拉、商汤绝影为代表,采用单一神经网络整合感知、预测、决策、规划全链路,仅保留少量控制层规则代码,系统连贯性更强。
2.2最新端到端架构设计
本方案采用车端-云端-路侧协同的端到端一体化架构,整体分为感知层、融合层、决策规划层、控制层及支撑层五个核心层级,架构图如下所示(文字模拟):
[路侧感知网络]→[V2X通信层]
↓
[传感器层]→[感知预处理层]→[BEV融合层]→[端到端大模型层]→[控制执行层]
↑↑↑↑↑
└───────────────┼───────────────┼───────────────┼─────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