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百家争鸣与思想流派形成.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战国百家争鸣与思想流派形成

引言:一个”处士横议”的黄金时代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那是一个刀光剑影与思想火花交相辉映的时代。诸侯争霸的硝烟中,稷下学宫的讲坛上,街巷闾里的论辩间,不同声音如百鸟齐鸣,共同谱写出中国思想史上最壮丽的乐章——百家争鸣。这场持续二百余年的思想盛宴,不仅孕育出儒、道、墨、法等影响深远的思想流派,更塑造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基因。当我们翻开《论语》的”学而时习之”,聆听《道德经》的”道法自然”,触摸《墨子》的”兼爱非攻”,这些穿越两千多年的智慧箴言,依然在诉说着那个”处士横议,百家异说”的黄金时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土壤:社会大变革的思想发酵池

任何思想浪潮的兴起,都离不开特定的时代土壤。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转型,恰如一块被反复翻耕的沃土,为思想种子的萌发提供了丰沛的养分。

1.1经济基础的颠覆:从”井田制”到”私田”的生产力革命

春秋末年,铁器与牛耕技术的普及,像一把锋利的犁铧,彻底翻松了旧有的经济根基。过去”方里而井,井九百亩”的井田制(公田与私田界限分明的土地制度),在铁犁的深耕下逐渐瓦解。鲁国”初税亩”(公元前594年)、秦国”废井田开阡陌”(公元前350年)等政策的推行,标志着土地私有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农民从”集体劳作于公田”转向”深耕自家私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手工业者挣脱”工商食官”的束缚,独立经营的”百工”阶层开始活跃;商人阶层凭借”周流天下”的贸易,积累起”千金之家”的财富。经济基础的剧烈变动,催生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社会分化,也让各阶层对”如何分配利益”“怎样规范秩序”产生了迫切的思考需求。

1.2政治结构的崩解: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陪臣执国命”

西周建立的”分封制+宗法制”政治体系,在战国时期已千疮百孔。周王室的权威从”天下共主”跌落为”蜗居洛邑的小诸侯”,诸侯国内部也上演着”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权力更迭。过去”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等级秩序被打破,“士”这一中层阶层开始崛起——他们有的是没落贵族后裔,有的是平民中的佼佼者,凭借知识与谋略游走于诸侯之间,成为”入楚楚重,出齐齐轻”的关键力量。政治权力的分散,反而为思想自由提供了空间: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压制,各国君主为”强兵富国”纷纷”礼贤下士”,齐国设稷下学宫”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魏国用李悝变法,秦国纳商鞅之策,这种”多元竞争”的政治生态,恰是思想争鸣的最佳温床。

1.3文化教育的下移: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勃兴”

在西周,知识是贵族的特权,“庠序之教”只在宫廷与贵族子弟间传承。但到了春秋末年,随着王室衰微,“王官之学”逐渐散落民间。孔子首创私学,提出”有教无类”,收徒三千;墨子出身工匠,以”农与工肆之人”为教育对象;鬼谷子隐居鬼谷,培养出苏秦、张仪等纵横家。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让”士”阶层获得了系统学习的机会。这些”读书识字”的士人,既是思想的创造者,也是传播者——他们或著书立说(如《孟子》《庄子》),或周游列国(如孔子”干七十余君”),或聚徒讲学(如荀子三为稷下学宫祭酒),让不同思想如种子般撒向四方。当知识从”少数人的秘藏”变为”多数人的武器”,思想争鸣便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二、思想百花园的绽放:主要流派的核心主张与代表人物

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中,不同思想种子生根发芽,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汉书·艺文志》曾著录”九流十家”,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儒、道、墨、法四家,辅以兵、阴阳、名等学派,共同构成了战国思想的璀璨星空。

2.1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建构者

提起儒家,我们总会想到那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他生于鲁国(今山东曲阜),幼年丧父,“贫且贱”,却凭借”十有五而志于学”的执着,成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文化传承者。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说”仁者爱人”,这种爱不是无差别的泛爱,而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推己及人——从爱父母兄弟开始,扩展到爱天下人。为了实践”仁”,他提出”礼”作为行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通过约束自身行为(克己)回归周礼(复礼),就能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的思想在战国时期被孟子与荀子进一步发展。孟子生活在”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的时代,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他将”仁”发展为”仁政”。当他见梁惠王(魏惠王)时,对方问”何以利吾国”,孟子却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君主若不行仁政,百姓有权”易位”(更换君主)。为了论证仁政的合理性,孟子提出”性善论”:人天生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如同”水之就下”,只要好好养护,就能发展出仁义礼智的美德。

与孟子的”性善”不同,荀子主张”性恶论”。他看到现实中”饥而欲饱,寒而欲暖”的人性本能,认为”人之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杜家小钰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