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枝鸣断清愁——李商隐《蝉》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VIP

高枝鸣断清愁——李商隐《蝉》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枝鸣断清愁——李商隐《蝉》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原文(带拼音标注)

唐?李商隐

běnyǐgāonánbǎo,

本以高难饱,

túláohènfèishēng。

徒劳恨费声。

wǔgēngshūyùduàn,

五更疏欲断,

yīshùbìwúqíng。

一树碧无情。

bóhuàngěngyóufàn,

薄宦梗犹泛,

gùyuánwúyǐpíng。

故园芜已平。

fánjūnzuìxiāngjǐng,

烦君最相警,

wǒyìjǔjiāqīng。

我亦举家清。

二、译文

(一)逐句直译

本因栖息高处难以饱腹,

白白鸣叫饱含怨恨,终究徒劳。

五更时分鸣声稀疏,近乎断绝,

满树绿叶苍翠,却冷漠无情。

卑微官职如断枝漂流无定,

故乡田园早已杂草丛生。

劳烦你啊,声声最能警醒我,

我全家也如你一般,坚守清贫。

(二)情境意译

秋夜的凉意漫进衣襟,夔峡的风裹着蝉鸣掠过船窗。那蝉儿天生栖在高枝,只靠风露存活,从来难得吃饱,却仍不停歇地叫着,像是在倾诉委屈,可这叫声除了耗费力气,又能换来什么呢?

天快亮的五更时分,蝉声渐渐稀疏,弱得快要断了,可窗外那棵树依旧绿得浓郁,半点也不为这凄苦的鸣叫动容——就像世间那些冷漠的面孔,从不会因你的挣扎而流露半分怜悯。

我望着江面泛起的波光,忽然想起自己这半生:做着卑微的幕僚,像断了根的树枝在宦海中漂流,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故乡的田园该早已长满杂草,怕是连路都找不到了吧。

蝉还在断续地叫着,这叫声倒像在提醒我。是啊,它守着高枝清苦一生,我不也正是这样吗?全家都守着这份清贫,从未向世俗低头。

三、重点注释

本以高难饱:“以”指“因为”,古人误以为蝉靠风露生存,因栖息高处难以饱腹。“高”语义双关,既指蝉栖息的物理高度,也喻诗人自身高洁的品格。

徒劳恨费声:“徒劳”即白白费力,“恨”是怨恨、遗憾,“费声”指频繁鸣叫。蝉的鸣叫无法改变“难饱”的处境,暗指诗人向权贵陈情求助却无果的无奈。

五更疏欲断:“五更”是凌晨三点至五点,此时天将亮,蝉鸣经彻夜已力竭,故“疏欲断”(稀疏得近乎断绝),既写蝉的状态,也暗喻诗人希望渐灭的心境。

一树碧无情:“碧”指满树绿叶,“无情”是拟人手法,树木对蝉的哀鸣无动于衷,实则隐喻世态炎凉——令狐绹等旧交对诗人的困境冷眼旁观。

薄宦梗犹泛:“薄宦”指卑微的官职,“梗泛”典出《战国策?齐策》,以桃木人漂流无依喻漂泊生涯,贴合诗人长年辗转幕府的经历。

故园芜已平:“芜”指杂草,“平”指杂草丛生连成一片,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田园将芜胡不归”,既写故园荒芜,也藏“归乡无门”的悲凉。

烦君最相警:“君”指蝉,“警”是警醒、触动,蝉的清苦处境与鸣叫,恰好触动了诗人心中的隐痛。

举家清:“清”双关,既指家境清贫,也指品格清高,呼应开头蝉的“高”与“清”,完成咏物与抒情的闭环。

四、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小李杜”之一,以含蓄深婉的咏物诗与无题诗享誉后世。他的人生被“牛李党争”牢牢捆绑:早年得牛党令狐楚赏识,习得骈文精髓;后娶李党王茂元之女,被牛党视为“背恩”,从此仕途彻底陷入绝境。

四十余年的生命里,他从未担任过实权官职,常年漂泊于各地幕府,做着起草文书、辅佐地方官的卑微工作,俸禄微薄,甚至难以维持家用。这种“进不得志,退无所归”的境遇,成了他诗歌的底色——他惯于借草木虫鱼寄寓身世,蝉的“高难饱”是他的清贫,蝉的“徒劳鸣”是他的挣扎,蝉的“举家清”是他未改的坚守。《蝉》便是他中年漂泊时,用生命体验写就的“咏物即咏己”之作。

五、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秋,时年36岁的李商隐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此前,他追随李党官员郑亚出任桂管观察使幕僚,可仅一年后,郑亚因党争被贬,李商隐随之失去官职,被迫从桂林北返。

归途中行至夔峡(今重庆奉节一带),秋蝉的鸣叫声撞入心怀,勾起他满心愁绪:此时他已辗转幕府十余年,官职卑微如浮萍,生计困顿;曾向旧交、牛党要员令狐绹求助,希望能得到一份安稳差事,却遭冷遇;回望故乡怀州,因常年漂泊早已荒芜,连归乡的退路都似被阻断。

秋夜的蝉鸣、漂泊的孤舟、无依的处境,三者交织,让他将满腔的委屈、不甘与坚守,都融进了对蝉的描摹中——蝉成了他的“同类”,这首诗也成了他向世界倾诉身世的“独白”。

六、相关知识梳理

(一)核心意象象征意义表

意象

表层含义

深层象征

情感关联

秋夜鸣虫,栖高枝、饮风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