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文体的演变规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科举文体的演变规律

一、唐代科举制度与文体演变的内在关联

站在西安城墙的夯土遗址前,望着斑驳城砖上若隐若现的唐时刻痕,总让人想起千年前长安朱雀大街上的盛景:春闱放榜那日,新科进士们簪花骑马,马蹄踏碎满地杨花;尚书省的廊下,落第举子攥着墨迹未干的策卷,在夕阳里长吁短叹。这些鲜活的历史场景背后,是一套影响中国千余年的选才机制——科举制度,而这套制度的核心密码,就藏在不断演变的考试文体之中。

唐代科举是隋代制度的延续与升华,却因时代土壤的不同而焕发出独特生机。相较于汉代察举制的”乡举里选”依赖荐举,魏晋九品中正制的”上品无寒门”固化阶层,唐代科举通过”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公平原则,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照进现实。但这种”公平”并非静态的,它随着政治需求、文化思潮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不断调整,而调整的最直接体现,就是考试文体的演变。从初唐策论的质朴刚健,到盛唐诗赋的华丽精致,从中唐策问的经世致用,到晚唐文体的形式固化,每一次文体之变,都是时代精神的投影,也是士人群体命运的注脚。

二、初唐:从草创到定型的文体探索(高祖至睿宗时期)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春天,长安考场上迎来了唐朝第一场正式科举。此时的科举还带着隋代的草莽气,考试科目虽设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六科,却以秀才科为最尊——按《通典》记载,“秀才试方略策五道,以文理通粗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为及第”。但秀才科要求极高,“州举秀才,取人简峻,历年不常举”,到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索性停废,真正撑起科举门面的,是明经与进士两科。

明经科的核心文体是”帖经”与”墨义”。所谓”帖经”,类似今日的填空题:将儒家经典(如《论语》《孝经》《五经》)任意翻一页,用纸帖住其中一行,考生需默写出被帖的文字。这种文体考验的是对经典的熟稔程度,用《唐会要》的话说,“帖经者,以其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而”墨义”更简单,直接口头或笔答经典的文句解释,比如问”《诗·关雎》首章何意”,答”后妃之德也”。这种文体的特点是重记忆轻发挥,所以时人评价”明经只问墨义,试帖粗通,皆能诵习”。

进士科的文体则复杂得多。初唐进士科最初只考”时务策”,即针对现实问题撰写议论文。比如贞观年间某道策题:“今边隅未静,兵役屡兴,水旱为灾,仓廪未实,何者为急?”考生需要提出具体对策。这一时期的策文风格质朴刚健,如王绩《策问》中直言”重敛则人贫,人贫则政暴”,王勃《上刘右相书》策论”国之兴衰,在乎定制”,都带着初唐文人特有的锐气。但到高宗朝,策论逐渐暴露出问题:考生多背诵范文应付,“策试全疏,时人谓之’括帖’”,于是朝廷开始增加考试环节——调露二年(680年),进士科加试”帖经”;永隆二年(681年),又加试”杂文”(即诗赋)。这一变化标志着进士科文体从单一策论向多元组合转变,也为盛唐的诗赋取士埋下伏笔。

三、盛唐:诗赋取士与文体的艺术化转向(玄宗至代宗时期)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颁布敕令:“进士以声韵为学,多昧古今;明经以帖诵为功,罕穷旨趣。自今以后,明经每经帖十,取通五以上;进士试大经帖十,取通四以上。然后试杂文及策。”这道诏令看似调整考试难度,实则推动了科举文体的重大变革——“杂文”逐渐固定为诗赋,且要求”文须洞识文律,策须义理惬当”。至此,进士科形成”帖经(试基础)—杂文(试文采)—策问(试才识)“的三层考核体系,其中诗赋成为最受瞩目的文体。

为什么是诗赋?这与盛唐的文化土壤密不可分。当时的长安是世界诗歌的中心,从宫廷到市井,从胡商到僧侣,人人能诗、处处咏诗。唐玄宗本人”雅好文学”,曾亲自殿试诗人;张说、张九龄等宰相皆以诗名;就连边塞的军幕中,也常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唱和。这种文化氛围下,用诗赋考选人才,既是对社会思潮的回应,也能选拔出”文质彬彬”的治世之才。

盛唐的科举诗赋以”试帖诗”为代表,要求严格遵循格式:通常五言六韵(12句),限平声韵,首联破题,中间联对仗,尾联收束。比如钱起的应试诗《省试湘灵鼓瑟》,首句”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点明主题,中间”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用典对仗,尾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余韵悠长,被时人誉为”鬼谣”。这种文体虽有格律限制,却能激发诗人的艺术创造力——既要”应制”又要”出新”,既要”切题”又要”生情”。正如杜甫回忆自己应试时”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虽未中第,却道出了诗赋取士对文人创作的激励。

诗赋的兴盛还带来文体间的互动。策问受诗赋影响,开始注重文辞的华美,如王维《上张令公》策论”云屋连甍,风樯接舳”,用骈俪句式增强感染力;而诗赋又因策问的现实关怀,避免流于空泛,如祖咏《终南望余雪》“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既写自然之景,又暗喻民生之艰。这种”以诗入策”“以策润诗”的现象,正是盛唐科举文体艺术化转向的生

文档评论(0)

杜家小钰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