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理学的思想渊源.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理学的思想渊源

若将宋代理学比作一株参天巨树,其根系必然深扎于中国思想史的沃土之中。这株巨树之所以能在北宋中后期拔节生长、枝叶扶疏,绝非偶然的文化突变,而是先秦以来儒释道三家思想长期碰撞融合、历代学者持续探索追问的必然结果。要理解理学”性与天道”的哲学建构、“内圣外王”的价值追求,就必须沿着思想的脉络溯源而上,在历史的长卷中勾勒出那一条条或明或暗的精神纽带。

一、先秦儒学:理学最本真的精神基因

站在宋代理学家的视角回望,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始终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原点”。这种”原点”不是简单的复古情怀,而是思想基因的天然契合——正如程颢所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但这”体贴”的根基,恰恰深植于先秦儒学的经典之中。

1.1孔子:仁学体系的精神内核

孔子周游列国的身影早已模糊,但《论语》中”仁”的教诲却如晨钟暮鼓,始终在理学家耳畔回响。“仁者爱人”的朴素情感,经过孟子”恻隐之心”的哲学提炼,到二程那里升华为”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宇宙情怀;“克己复礼为仁”的实践路径,被朱熹发展为”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工夫论;而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观,更成为理学”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分疏的最初起点。

记得朱熹注解《论语·颜渊》“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时,特别强调”克己”不是简单的克制欲望,而是通过对”礼”的实践,让本然之”仁”自然流露。这种解释看似创新,实则是将孔子”仁礼一体”的思想,与孟子”尽心知性”的路径相融合,最终指向”仁”作为宇宙本体的哲学高度。就像我们看一棵树,虽然枝叶繁茂,但主根始终连着种子——孔子的仁学,就是理学这棵树最核心的种子。

1.2孟子:心性论的哲学奠基

如果说孔子奠定了儒学的伦理框架,孟子则为儒学注入了形而上的哲学灵魂。他提出的”性善论”,在宋代理学中得到了最热烈的回应。程颢说”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正是因为孟子将”四端之心”与”仁义礼智”直接关联,为理学”心即理”的命题提供了关键支撑。

孟子”养浩然之气”的修养论,经过张载”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的发挥,到陆九渊”发明本心”的主张,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心性修养脉络。更重要的是,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认知路径,将道德实践与宇宙本体打通,这正是理学家追求的”下学上达”。当朱熹在《孟子集注》中反复强调”性即理”时,我们能清晰看到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的思想在千年后的回响。

1.3荀子:礼学与经验主义的补充

相较于孟子的”性善”,荀子”性恶论”看似与理学主流相悖,实则为理学提供了重要的补充维度。荀子强调”化性起伪”,重视礼义法度对人性的规范作用,这种经验主义的倾向在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中得到体现。朱熹注解《荀子·劝学》时,特别肯定其”学不可以已”的主张,认为”格物”正是通过持续的学习与实践,实现对”天理”的认知。

荀子对”礼”的系统阐述,也为理学的社会伦理建构提供了资源。二程说”礼者,理也”,将外在的礼仪规范与内在的道德法则统一,这种”礼理合一”的思想,正是对荀子”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的哲学提升。就像建房子需要承重墙也需要辅助结构,孟子的心性论是承重墙,荀子的礼学则是支撑整个建筑的辅助结构,二者缺一不可。

二、汉唐经学:在训诂与义理间的艰难求索

从汉到唐的千余年间,儒学发展呈现出独特的”经学形态”。这一阶段既是对先秦儒学的传承,也因时代需求发生了重要转变。理学家对汉唐经学的态度复杂而微妙——他们批评汉唐注疏”滞于训诂”,却又在不自觉中继承了其经典体系;他们不满汉唐儒者”溺于章句”,却又不得不借助这些注疏进入经典世界。

2.1汉代经学:官方意识形态的建构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核心。今文经学注重”微言大义”,通过《春秋》公羊学构建”大一统”理论,这种政治哲学对理学”内圣外王”的追求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董仲舒”天人感应”说中的”天人合一”倾向,虽被理学家批评为”粗陋”,但其将道德秩序与宇宙秩序关联的思路,实则为理学”天理”论提供了思想素材。

古文经学重名物训诂,以郑玄为代表的经学家遍注群经,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经典原貌。当朱熹编纂《四书章句集注》时,虽强调”义理优先”,但在注释《诗经》《尚书》时,仍大量参考了郑玄的《毛诗传笺》《三礼注》。这就像我们今天读古籍,虽然更关注思想,但没有前人的校勘注释,连文字都读不通,汉唐经学家的训诂工作,正是理学理解经典的”脚手架”。

2.2唐代经学:统一与僵化的双重变奏

唐代孔颖达主持编纂《五经正义》,完成了经学的官方统一。这种统一结束了南北朝以来”南学简约、北学深芜”的分歧,却也导致经学陷入”疏不破注”的僵化。当韩愈在《原道》中感叹”轲之死,不得其传焉”时,正是看到汉唐经学虽注疏浩繁,却未能传承孟子的心性之学。

但唐代并非毫无思想突破。啖助

文档评论(0)

甜甜微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6日上传了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