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宋元明清戏曲艺术发展
中国戏曲是中华文明中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像一条蜿蜒的长河,从原始歌舞的源头出发,经汉唐百戏的奔涌,最终在宋元明清四朝形成壮阔的主流。这四个朝代的戏曲发展,不仅是艺术形式的迭代,更是社会变迁的镜像、文化基因的传承与人性光辉的绽放。当我们翻开历史的戏本,每一页都写满了勾栏瓦舍的烟火气、文人墨客的诗心、普通百姓的悲欢,以及一代又一代艺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坚守。
一、宋元:戏曲的成熟与黄金时代
1.1宋金:戏曲的胚胎发育
要理解元杂剧的辉煌,得先回到北宋的汴梁城。那时的市井里,“瓦舍勾栏”像今天的综合娱乐中心,聚集着各种表演:说话、杂耍、傀儡戏、影戏……其中最接近戏曲的是“宋杂剧”。说是“剧”,其实更像今天的小品——结构简单,通常分“艳段”(暖场)、“正杂剧”(核心)、“杂扮”(搞笑收尾)三部分,角色不过四五人,内容多是讽刺官场笑话或生活趣事。比如有个段子演“秀才中举后嫌贫爱富”,演员戴着“诨裹”(滑稽的帽子),用夸张的动作和押韵的对白逗得观众捧腹。
到了金朝,北方的“院本”接过了接力棒。“院本”因行院(艺人聚居地)演出得名,比宋杂剧更注重故事性,角色行当开始细化,有了“末泥”(主角)、“引戏”(配角)、“副净”(丑角)等分工。但真正让戏曲“成型”的,是一种叫“诸宫调”的说唱艺术——它用不同宫调的曲子连缀成长篇故事,比如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把张生崔莺莺的故事讲得回肠荡气,为后来的元杂剧提供了叙事模板和音乐基础。
1.2元杂剧:中国戏曲的第一次高峰
如果说宋金是“打地基”,那元朝就是“盖起摩天楼”。元杂剧的诞生,离不开三个关键因素:一是蒙古人入主中原后,科举长期停摆,许多文人没了仕途,转而“以曲为业”;二是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对娱乐需求激增;三是北方少数民族音乐与中原传统融合,形成了“北曲”的刚健风格。
元杂剧的结构堪称“精密的艺术机器”:通常一本四折(幕)加一楔子(过场),每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由正末(男主角)或正旦(女主角)主唱,其他角色只说白。比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第一折楔子讲窦天章卖女抵债,第二折窦娥被诬陷,第三折法场问斩(全剧高潮),第四折窦娥托梦伸冤。这种“起承转合”的叙事逻辑,至今仍是戏剧的基本框架。
元杂剧的题材更是“万花筒”。有关汉卿这样的“社会派”,用《窦娥冤》骂“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有王实甫这样的“浪漫派”,在《西厢记》里写“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有纪君祥这样的“历史派”,借《赵氏孤儿》讲忠义与复仇;还有马致远的《汉宫秋》,用王昭君的故事藏着对故国的哀思。这些戏文里,既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呐喊,也有“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柔情,把元代社会的矛盾、文人的苦闷、百姓的希望全唱进了戏里。
那时的演员也了不得。“珠帘秀”这样的名角,能演正旦也能串丑角,据说她演《窦娥冤》时,法场一段的哭腔让台下许多老妇人跟着抹眼泪;“天然秀”则以“颜色若朝霞映雪,行动如弱柳迎风”的扮相闻名,连文人都写诗夸她“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勾栏里的观众更是不分阶层:商人带着算盘来,书生夹着书本来,甚至蒙古贵族也裹着皮袍来听戏——戏曲成了不同身份的人共享情感的“公共空间”。
二、明代:传奇的兴起与雅俗的交融
2.1从南戏到传奇:戏曲的“南方转身”
元朝末年,当北杂剧因语言生硬、结构固定逐渐式微时,南方的“南戏”悄悄抬头。南戏起源于浙江温州(旧称永嘉),所以又叫“永嘉杂剧”。和北杂剧比,它像个“自由散漫的诗人”:不限折数,可长可短;角色都能唱,曲风婉转;语言更接近口语。比如最早的南戏《张协状元》,讲书生张协中举后休妻,最后被妻子用“棒子”教训的故事,全剧53出,生、旦、净、末、丑轮流唱,连“张三郎”这样的配角都有大段唱词。
到了明代,南戏进化成“传奇”——这个名字可不是“离奇的故事”,而是“传而奇之”,强调故事的典型性。传奇的结构更宏大,《牡丹亭》55出,《桃花扇》44出,足够演上两三天;角色分工更细,生分“小生”“老生”,旦分“正旦”“小旦”“老旦”,净丑也有“大花脸”“二花脸”的区别;最重要的是,音乐上形成了“南曲”体系,用五声音阶,节奏舒缓,适合表现细腻情感。
2.2声腔争艳:从四大声腔到昆曲称雄
明代戏曲最热闹的,是“声腔大战”。当时流行的有四大声腔:海盐腔(浙江海盐)、余姚腔(浙江余姚)、弋阳腔(江西弋阳)、昆山腔(江苏昆山)。海盐腔文雅,多为士大夫家班演唱;余姚腔通俗,在民间庙会受欢迎;弋阳腔最野,演员可以“错用乡语”,还能“一人唱,众人和”(帮腔),传到各地就变成“高腔”(比如川剧高腔);而昆山腔原本只是苏州一带的“土调”,直到魏良辅出来“改腔”。
魏良辅是个“音乐极客”,他花了十年时间,把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