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使用手机时,需警惕这5种症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频繁使用手机时,需警惕这5种症状

手机早就成了咱们生活里离不了的东西,但很多时候,身体那些反复出现的小不适,其实是长期刷手机在“报警”。下面这5种症状特别常见,咱们结合平时可能遇到的场景,说说它们背后的影响,帮大家早发现、早调整。

一、屏幕眼疲劳综合征:不只是“累”,可能是泪膜在“受伤”

不少人觉得“看手机累了,歇会儿就没事”,但其实这种疲劳不只是眼睛肌肉酸,还可能连累眼球表面的“保护膜”——也就是泪膜,长期不管,很容易变成慢性眼干。

咱们盯着手机时,会不自觉减少眨眼:正常每分钟眨15-20次,刷短视频、看小说时可能只眨5次不到。泪膜就像一层“水膜”,能保持眼球湿润,眨眼少了,这层膜会快速蒸发,角膜没了润滑,就会又干又疼;再加上手机蓝光能穿透晶状体,刺激视网膜,时间长了,眼睛见光还会发涩。

比如小区里的李阿姨,退休后每天用手机看广场舞教程、跟老姐妹视频,一天下来得4个多小时。最近她总说“看手机时眼睛像蒙了层雾,揉完还是黏糊糊的”,出门晒太阳得眯着眼,去医院查才知道是泪膜破裂时间变短,已经是轻度干眼症;还有上初二的小轩,周末在家用手机刷动漫、玩手游,连续3小时没挪窝,晚上写作业时发现课本上的字“重影”,越揉眼越疼,这就是睫状肌绷太紧引发的调节痉挛——咱们平时要是看屏幕1小时就眼酸,揉完还干,别光靠滴眼药水,试试每20分钟停一停,闭眼转10圈眼球,让泪膜和肌肉都缓一缓。

二、手机颈劳损:低头不是“小习惯”,久了可能变“生理曲度异常”

很多人低头看手机时没感觉,等脖子疼得转不动才慌——其实从低头那一刻起,颈椎就开始“承压”了,低头角度越大,颈椎越累,长期下来,原本自然弯曲的颈椎可能会变直。

咱们可以这么想:颈椎正常是“往前凸”的,像个有弹性的弹簧。低头时,这个弹簧会被强行拉直,脖子周围的肌肉(比如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得一直使劲“拽着”脑袋,防止前倾。低头15°时,颈椎扛的重量相当于一袋27斤的大米;要是低头60°,就像扛着一个54斤的孩子,肌肉长期绷着,很容易抽筋、僵硬。

比如送外卖的王师傅,每天得用手机接订单、看导航,骑车时也习惯低头看提示,不到半年就发现“早上起床得用手托着脖子才能坐起来”,转脖子时还“咔咔”响,拍X光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还有办公室的小张,上班用手机回消息、下班刷短视频,总喜欢窝在椅子上低头看,最近写报告时觉得脖子疼得抬不起来,按摩师傅说他后颈的肌肉“硬得像块木板”。咱们要是发现自己走路、看电视都习惯性低头,不妨把手机举到视线下方15°左右,让颈椎保持自然曲线,睡前用热毛巾敷10分钟脖子,能缓解不少。

三、拇指腱鞘炎:打字“轻松”,其实肌腱在“磨损”

很多人觉得“用拇指点手机很简单”,但每次点击、滑动,拇指里的屈肌腱都在反复摩擦腱鞘——就像一根绳子在管子里来回拉,时间长了,管子会变粗,绳子会磨损,最后就会疼、会卡顿。

拇指的屈肌腱负责手指弯曲,腱鞘是保护它的“外套”。频繁用手机时,拇指要快速完成“点屏幕、划页面、按按键”的动作,一天下来可能重复上千次,腱鞘会被磨得水肿、增厚,甚至卡住肌腱,导致拇指动的时候“咯噔”响,还会僵硬。

比如社区超市的收银员小敏,每天用手机扫码收款、核对订单,拇指不停点屏幕,1个月后发现“早上醒来拇指弯不了,得用另一只手掰一下才能伸直”,按拇指根部时疼得直抽气;还有做代购的小琳,每天用手机发朋友圈、回复客户,习惯单手用拇指打字,后来按手机音量键时,拇指总“咯噔”响,稍微使劲就疼。咱们要是发现拇指动的时候疼、有弹响,别再总用拇指打字,试试语音输入、双手交替用,晚上睡前用温水泡10分钟手,轻轻揉一揉拇指根部,别让症状加重。

四、睡眠节律紊乱:睡前“刷一会儿”,可能熬到“后半夜”

不少人觉得“睡前刷手机能放松”,但其实手机蓝光会“骗”大脑,让身体以为还是白天,抑制褪黑素分泌——而褪黑素是帮咱们入睡的关键激素,分泌少了,想睡着就难了。

咱们的生物钟是跟着光线变的:白天亮,褪黑素少,人清醒;晚上暗,褪黑素多,人犯困。手机蓝光的波长和太阳光差不多,会让大脑误以为“还没到睡觉时间”,褪黑素分泌能少一半以上,原本11点能有的困意,可能拖到凌晨1点还没动静。

比如上夜班的护士小吴,白天补觉时总忍不住刷手机看剧,结果越刷越精神,原本能睡6小时,最后只睡了3小时,下午上班时头晕眼花,差点拿错药;还有上小学的朵朵,睡前总缠着妈妈看手机里的动画短片,看完后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得1个多小时才能睡着,第二天早上起不来,上学总迟到。咱们要是想睡好,建议睡前1小时关掉手机,或者开“夜间模式”(能减少蓝光),看看纸质书、听听轻音乐,让大脑慢慢放松下来。

五、接触性皮肤泛红:手机“藏细菌”,贴脸用容易“闹毛病”

很多人很少清洁手机,却不知道手机表面的细菌比马桶盖还多——再加上手机用的时候会发热,细菌繁殖得更快,贴脸打电话、摸

文档评论(0)

原创百科文库,免费给您提供最需要的资源,科学、教育、政治、文化、经济、法治、生活,知你所想,懂你所需,予你所求。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