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博士官与经学传播.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唐博士官与经学传播

翻开泛黄的史书,“博士”二字在秦汉以降的典籍中频繁出现。这个与今日高等教育”博士”同名却异质的官职,承载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传承的重任。从西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始,到盛唐国子学博士遍授九经终,汉唐时期的博士官群体如同文化长河中的摆渡人,以官职为舟、以经义为桨,将儒家经典从书斋推向朝堂、从学宫渗入民间,最终铸就了经学作为中华文明核心思想的千年基业。

一、博士官制度的源起与汉唐沿革

1.1先秦至汉初:博士官的萌芽形态

“博士”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文献,《史记·循吏列传》载”公仪休者,鲁博士也”,此时的博士更接近”博识之士”的泛称。秦统一后设博士七十人,《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其职责为”掌通古今”,既包括天文历法、礼仪制度等实用知识,也涉及对时政的谏议。这些博士虽无明确经学倾向,却为后世制度提供了官制模板——他们有固定秩禄(秦代博士秩比六百石)、隶属九卿之一的奉常(汉代改为太常),形成了”学术官守”的初步形态。

汉初承秦制,博士官保留但地位下降。高祖刘邦轻儒,博士多为”具官待问”的虚职。文帝时情况开始转变,《后汉书·翟酺传》载”孝文皇帝始置一经博士”,虽未形成系统,但已出现专经博士的雏形。景帝时辕固生为《诗》博士、董仲舒为《春秋》博士,标志着博士官向经学专业化转型的关键节点。

1.2汉武帝至东汉:经学博士的制度确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是关键转折点。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与武帝”大一统”需求一拍即合。元朔五年(前124年),公孙弘奏请”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正式建立”五经博士-博士弟子”的官学体系。此时的博士官有三大特征:其一,专经化——《诗》《书》《礼》《易》《春秋》各设博士,改变了秦代”通古今”的泛学术定位;其二,官方化——博士由皇帝亲自征召或太常荐举,秩比六百石(东汉增为比六百石),列入正式官僚体系;其三,教育职能强化——博士除参与朝议,主要职责变为教授弟子,《汉书·儒林传》载”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可见其成效。

东汉时期,博士制度进一步细化。光武帝建武五年(29年)重建太学,确定”十四博士”制度:《易》有施、孟、梁丘、京氏;《书》有欧阳、大小夏侯;《诗》有齐、鲁、韩;《礼》有大小戴;《春秋》有严、颜,共十四家今文经学流派。博士选拔更严格,需”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后汉书·朱浮传》),且需通过太常”策试”,甚至有”保举状”制度——被荐者需由在职博士联名担保”行应四科,经任博士”。这种制度既保证了学术传承的纯粹性,也埋下了今古文经学之争的伏笔。

1.3魏晋至隋唐:博士官的体系扩展与职能转型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但博士官制度未中断。曹魏设”太常博士”掌礼仪,“太学博士”掌教经,开启了博士官的职能分化。西晋国子学设立后,“国子博士”成为更高层级的经师,《晋书·职官志》载其”掌教国子学生,品第五”,地位高于太学博士(品第六)。这一时期,博士官开始突破今文经学局限,郑玄、王肃等融合今古文的注本被纳入教学,《三国志·王肃传》载”肃注经传,颁于学官”,反映出经学整合的趋势。

唐代是博士官制度的集大成阶段。《唐六典》详细记载了中央官学的博士体系:国子学设博士五人(正五品上),掌教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太学博士六人(正六品上),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四门学博士六人(正七品上),掌教七品以上及庶人俊异者。此外,还有律学、书学、算学博士,但经学博士始终是核心。更重要的是,唐代博士官参与了官方经学标准的制定——贞观年间孔颖达领衔编撰《五经正义》,参与者多为太学、国子学博士;永徽年间该书被颁行天下,“每年明经依此考试”(《唐会要·论经义》),标志着经学从”师法”到”官学”的统一。

二、博士官在经学传播中的核心职能

2.1教育体系的构建者:从太学弟子到天下生员

汉代博士官的首要任务是”以经授徒”。武帝初设博士弟子五十人,昭帝时增至百人,元帝时达千人,成帝时”增弟子员三千人”(《汉书·儒林传》)。这些弟子通过”岁试”(每年考试)可入仕,如”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汉书·儒林传》)。这种”学而优则仕”的路径,使经学成为入仕敲门砖,推动了”经术取士”制度的形成。东汉太学规模更大,顺帝时”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后汉书·儒林传》),学生最多时达三万人,其中不少来自偏远郡县,如《后汉书·杨终传》载”蜀郡杨终,年十三,为郡小吏,太守奇其才,遣诣京师受业”,可见博士官教育已突破地域限制。

唐代博士官的教育网络更庞大。除中央官学外,各州县设经学博士(《新唐书·百官志》载”上州经学博士一人,从八品下;中州一人,正九品上;下州一人,从九品下”),负责地方官学教学。《唐摭言》记”乡贡”(地方推荐的考生)需经州县博士考核,合格者方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nastas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