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笔墨千秋》教学有感.docxVIP

湘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笔墨千秋》教学有感.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

湘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笔墨千秋》教学有感

第一次带着八年级学生走进《笔墨千秋》的课堂时,我特意在讲台上摆了研墨台和几支不同型号的毛笔。课前有学生凑过来好奇地戳了戳墨锭,小声问:“老师,这东西比马克笔难用吧?”那瞬间我忽然意识到,对习惯了速干笔和数字化绘画的孩子来说,水墨不是艺术符号,而是需要重新建立感知的“陌生朋友”。

课堂上我没有先讲“中锋运笔”“墨分五色”的理论,而是让学生先试着用清水在生宣上画线条。有个男生用力过猛,毛笔分叉溅出的水痕在纸上晕成了小墨点,他顿时涨红了脸想把纸揉掉。我赶紧走过去,指着那些水痕说:“你看这像不像春天刚冒芽的柳枝?咱们顺着这个形状补几笔试试。”当他迟疑地添上几缕细线条,原本的“失误”竟真的变成了生动的柳枝,周围同学发出的惊叹声,比任何理论讲解都更能让他们理解水墨的“偶然性”魅力。这种基于学生真实体验的引导,其实暗合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发现知识,比被动接受更有意义。

在练习“皴法”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着教材模仿,线条总是僵硬。后来我想起小时候跟着爷爷在院子里看树皮的经历,便带学生到校园里观察老樟树的表皮。“你们摸一摸,树皮的纹路是不是有的粗有的细?有的地方还会凸起一块?”学生们立刻围上去,有的用手指顺着纹路划,有的甚至掏出手机拍照。回到课堂再提笔时,之前死板的线条忽然有了变化:有学生画出了像老树皮一样粗糙的皴法,还有学生在笔画间隙留出空白,说那是树皮上的缝隙。这一刻我明白,美术教学里“生活体验”永远比“技法讲解”更有力量,就像陶行知先生说的“生活即教育”,当学生在生活中找到艺术的原型,笔下的作品自然会有温度。

课程快结束时,我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贴在教室后面的展示墙上,每个人都要说说自己画的时候在想什么。有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女生,画了一幅只有几根淡墨线条的画,她说:“我画的是早上上学时看到的雾,雾很轻,所以我只用了一点点墨,线条也画得很细。”话音刚落,就有学生说:“我好像也看到过这样的雾!”还有学生指着自己画的浓墨笔画说:“我画的是下雨天的树,雨水把树叶打湿了,所以颜色要深一点。”看着学生们互相交流,从彼此的作品里找到共鸣,我忽然觉得,《笔墨千秋》这堂课教给学生的不只是水墨技法,更是让他们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

下课铃响的时候,有学生还在对着自己的画琢磨,问我能不能明天再带一张纸来画。我笑着点头,心里却满是感慨:水墨艺术的传承,从来都不是靠生硬的灌输,而是要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笔墨里的韵味,在自主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就像那些在宣纸上慢慢晕开的墨色,教育的影响也需要时间慢慢沉淀,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为学生搭建一座连接艺术与生活的桥梁,让他们在笔墨流转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找到表达自我的勇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小麦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