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填采矿新工艺应用实践.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充填采矿新工艺应用实践

作为在矿山一线摸爬滚打了十余年的采矿人,我对充填工艺的感情很复杂——它曾是我们心头的”老大难”,如今却成了矿山安全、高效、绿色开发的”金钥匙”。这些年跟着团队从传统充填一步步摸索到新工艺应用,其中的苦辣酸甜,足够写成一本”实践笔记”。今天就借着这个题目,把我们的经历、思考和收获掏心窝子聊一聊。

一、为什么说充填工艺是矿山的”必答题”?

刚入行那会儿,师傅总说:“采矿就像盖房子,采完不撑住,山要’塌’给你看。”这话一点不假。早期我们矿用的是空场法,采完就留着大空区,结果不到三年,地表就出现了裂缝,井下更是三天两头掉顶片帮。有次夜班,122采场突然冒落,砸坏了设备不说,要不是工人跑得快,后果不堪设想。从那以后,我们才真正意识到:充填不是”可选项”,而是关系安全和资源回收率的”必答题”。

传统充填工艺主要用的是废石干式充填和低标号砂浆充填。干式充填要从地表运大量废石,卡车排队像条龙,成本高不说,充填体松散得像”豆腐渣”,根本撑不住地压;砂浆充填呢,水泥用量大,配比全凭经验,经常出现”前强后软”的情况——刚充完挺硬,过俩月一受力就酥了。更头疼的是环保问题,选矿产生的尾砂堆成山,风一吹漫天灰,雨水一冲污染河,每年光是治理尾砂库就得花几百万。这些问题像块大石头压在我们心口,逼得我们必须找新办法。

二、新工艺突破:从”填得满”到”填得好”的蜕变

转机出现在三年前。当时矿里和高校合作搞技术攻关,我们带着”地表不沉、成本不涨、尾砂吃光”三个目标,开始了新工艺研发。现在回头看,这三个目标就像三根支柱,撑起了整个工艺革新。

(一)材料革命:让”废料”变”建材”

过去充填材料讲究”贵的就是好的”,水泥用量占成本60%以上。但我们发现,身边其实有个”大宝库”——选矿厂每年产生30万吨尾砂,颗粒均匀、级配合适,要是能代替部分水泥,既能消纳尾砂,又能降成本。说干就,我们和实验室的老李头带着样品做了上百组试验:调砂灰比、加矿渣微粉、试减水剂,甚至把电厂的脱硫石膏都加进来试过。记得有次配比调到1:8(水泥:尾砂),养护7天强度才1.2MPa,急得老李头直拍桌子;后来加了5%的矿渣粉,28天强度冲到4.5MPa,我们在实验室里喊得嗓子都哑了。现在矿里充填材料90%用尾砂,每年消纳尾砂25万吨,尾砂库扩容周期从5年延长到15年,光这一项每年省了200多万。

(二)系统升级:从”人工估摸”到”精准控制”

以前充填全凭经验:“看这管子流速,该加泵了”“摸下砂浆温度,可能要凝结”。但经验再准,也比不过数据。我们给充填系统装了”智能大脑”——在搅拌槽装了密度传感器,管道里加了压力监测,还有自动计量的螺旋给料机。有次夜班,传感器突然报警,显示砂浆密度从1.8g/cm3掉到1.6g/cm3,值班的小张赶紧查,发现是砂仓下料口堵了,及时处理避免了一场”稀浆跑漏”事故。现在从砂仓放砂到搅拌出料,全程数据实时上传到调度室大屏,工人只需要盯着电脑调参数,劳动强度降了一半,充填质量却稳得像”吃了定心丸”。

(三)工艺适配:没有”万能方”,只有”对症药”

不同矿体条件得用不同充填法。比如我们的深部矿体,地压大、温度高,普通胶结充填体容易”热胀冷缩”开裂。后来我们试验了”分级尾砂+纤维增强”工艺,在砂浆里加了聚丙烯纤维,像给充填体织了张”防护网”,抗裂性提升30%。而浅部薄矿体,我们用了”膏体充填”,砂浆浓度从65%提到75%,流速慢但不跑浆,回采时充填体和围岩”粘”得牢牢的,再也没出现过”采一层塌一层”的情况。现在矿里有5种充填工艺包,就像医生的”诊疗手册”,哪个采场适合啥工艺,一查就知道。

三、实践现场:那些”掉过的坑”和”捡着的宝”

新工艺好不好,得看现场说话。去年我们在3号矿体做工业试验,本来信心满满,结果头两批充填体就出了问题:表面有裂缝,取样检测强度才3MPa,离设计的4.5MPa差一截。那半个月,我们技术组吃住在井下,拿着小锤敲充填体,用显微镜看裂缝,又把搅拌站的记录翻了个底朝天。最后发现,问题出在”时间差”上——尾砂从选矿厂到充填站要经过3公里管道,途中部分细颗粒沉淀,到搅拌时实际砂灰比变成了1:9,水泥不够了。找到原因后,我们在管道上加了脉冲器,每隔半小时冲一次,又调整了搅拌时间,后来再测,强度稳稳达标。

还有次让我特别感动。充填站的老杨师傅,50多岁了,本来快退休,听说新工艺要推广,主动要求上夜班。他说:“我干了30年充填,以前看砂浆跑漏心疼得睡不着,现在这工艺能把尾砂’吃干榨尽’,我得帮着盯着。”有天凌晨两点,他发现搅拌机叶片磨损,及时停机换件,避免了一次”断浆”事故。工人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比装100个传感器都管用。现在矿里搞”金点子”评选,光充填相关的建议就收了87条,其中”尾砂脱水罐改造”还申请了专利。

四、新工艺带来的”连锁反应”

现在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