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中三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docx

2025年高中三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5年高中三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朝代实行“推恩令”,通过分割王国封地,使诸侯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该朝代最可能是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

2.“夫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这句话体现了哪一思想流派的观点?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幅对联所体现的精神,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最为契合?

A.孔子B.屈原C.王阳明D.林则徐

4.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时,收集了以下资料:西装革履、咖啡馆、电影、报业。这些资料主要反映了

A.民族工业的发展B.西学东渐的影响C.政治运动的兴起D.民族主义的高涨

5.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其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C.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6.“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句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法D.唯物论

7.某同学在学习抗日战争史时,注意到“百团大战”这一事件。下列关于该事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重要标志B.是抗战相持阶段的重要战役C.是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D.是抗战初期的主要作战方式

8.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能体现计划经济特点的是

A.开展土地改革B.进行三大改造C.发动“大跃进”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观点主要源于

A.《天演论》B.《资政新篇》C.《天朝田亩制度》D.《变法通议》

1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A.帝国主义的压迫B.封建势力的束缚C.自然经济的阻碍D.政治的稳定

1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其最显著的特点是

A.人民民主专政B.社会主义公有制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爱国统一战线

12.某历史地图显示,一条连接欧洲和亚洲的铁路贯穿多个国家。这条铁路最有可能是

A.巴黎-里昂铁路B.伦敦-曼彻斯特铁路C.蒙古国铁路D.东南亚铁路

13.“文艺复兴的精华,集大成者”指的是哪位人物?

A.但丁B.莎士比亚C.达芬奇D.米开朗基罗

14.17世纪,英国通过“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这一制度的核心是

A.君主专制B.议会权力至上C.总统制D.联邦制

15.两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共同作用不包括

A.促进了城市化进程B.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C.推动了全球殖民扩张D.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0分。)

1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秦王扫六合》

材料二“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王,东向以制诸侯,此志已定矣。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之强。”——《史记·秦始皇本纪》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条件。(4分)

(2)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其历史影响。(8分)

1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提出‘保国、保种、保教’的口号,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变法。”——《戊戌变法六君子传》

材料二“康有为、梁启超……乃自号‘康梁’,以布衣上书,其说多效西法,自谓能以孔子之道,辅以西方之学。”——《清史稿·文苑传》

材料三“变法维新,实为救亡图存之要图。然其法急于骤,人主不能用,事遂败。”——谭嗣同《上欧阳中鹤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文档评论(0)

138****95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