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创新方法.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典文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创新方法

引言:当传统遇见青春,古典文学教学的突围之思

站在高校的讲台上,我常想起多年前第一次讲授《诗经》的场景。那时捧着泛黄的注本逐句串讲,台下学生的眼神却逐渐从好奇转为游离——有偷偷刷手机的,有低头画速写的,甚至有学生课后直言:“老师,这些句子美是美,但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我对古典文学教学现状的反思。

在快餐文化盛行、碎片化阅读成风的当下,高校古典文学教学正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是经典文本与当代青年认知语境的天然隔阂,另一方面是传统讲授式教学难以满足”Z世代”对互动性、体验感的需求。但换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创新的契机?当《只此青绿》用舞蹈激活《千里江山图》的生命,当《典籍里的中国》让古籍”活”起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古典文学的教学创新,本质上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千年文脉与青春心跳同频共振。

一、理念革新:从”知识灌输”到”文化浸润”的范式转换

传统古典文学教学常陷入”注疏陷阱”:教师醉心于字词训诂、版本考证,学生忙于记笔记、背重点,最终形成”教材是标本,课堂是博物馆”的尴尬局面。要打破这种困局,首先需要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

1.1从”文本中心”到”生命体验”的转向

记得带学生读《古诗十九首》时,有位理科生困惑:“这些两千年前的离愁别绪,和我们现在的’异地恋’有什么区别?”这恰恰点出了古典文学的永恒价值——它不是静止的知识,而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密码。于是我调整思路,不再逐句讲解”青青河畔草”的意象,而是让学生分享自己”思念到极致”的经历,再对比古诗中的表达。有个女生红着眼眶说:“以前总觉得古人含蓄,现在才明白’思君令人老’比’我想你’更痛彻心扉。”这种将古典文本与个体生命经验对接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触摸到了文学的温度。

1.2从”单向传授”到”文化共生”的构建

古典文学教学不应是教师的”独角戏”,而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文化共创”。在讲授《楚辞》时,我尝试组建”屈原研究小组”,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有分析《九歌》中楚地巫祭仪式的,有对比《离骚》与西方史诗英雄主义的,有模仿楚辞体创作现代诗歌的。当学生捧着自己整理的”楚地风俗手账”、念着原创的”新离骚”时,我分明看到了他们眼中的光——那是对文化的认同,更是对传统的传承。

二、方法创新:多维场景下的沉浸式教学实践

理念的落地需要具体方法的支撑。针对当代大学生”重体验、爱互动、喜创新”的特点,我们探索了情境教学、跨学科融合、项目式学习等多种方法,让古典文学从”纸上的学问”变成”身边的文化”。

2.1情境教学:让古典场景”活”起来

情境教学的核心是为学生搭建”穿越”的桥梁。在《红楼梦》教学中,我们尝试了”角色体验法”:学生分组扮演贾府不同阶层的人物(从贾母到小丫鬟),根据文本细节设计”人物日记”和”对话剧本”。有次排演”黛玉葬花”场景,原本对古典文学不感兴趣的体育生主动查阅了大量清代葬花习俗资料,在表演时哽咽着说:“以前觉得黛玉矫情,现在才懂她’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孤高。”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学生不再是文本的旁观者,而是历史现场的参与者。

实地考察是另一种有效的情境创设。每年春季,我们会带学生去本地的古典园林(如沧浪亭、拙政园)开展”园林中的古典文学”课。站在”与谁同坐轩”前,讲解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词句;在”留听阁”下,吟诵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意境。有位学生在笔记中写道:“当我摸着斑驳的太湖石,看着池中残荷,突然就懂了古人’以景写情’的妙处——原来那些文字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刻在天地间。”

2.2跨学科融合:打通古典文学的”任督二脉”

古典文学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历史、哲学、艺术、民俗等学科交织共生。跨学科教学能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的知识网络。比如在讲授《诗经》时,我们结合考古学知识,通过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印证《雅》《颂》中的祭祀场景;联系音乐学,探讨”风、雅、颂”的不同音乐特点;引入艺术史,对比《诗经》中的植物意象与宋代花鸟画的表现手法。有次讲到《豳风·七月》,历史系教授应邀讲解西周农时制度,美术系学生现场绘制”七月农事图”,原本枯燥的”四月秀葽,五月鸣蜩”瞬间变得生动鲜活。

再如讲授唐诗时,我们与书法课合作,让学生用毛笔书写自己喜爱的诗句;与戏剧课联动,排演”唐诗小剧场”(如将《琵琶行》改编为独幕剧);甚至结合心理学,分析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背后的人格特质。这种”文学+X”的模式,让学生看到古典文学是流动的文化基因,渗透在文明的每个肌理中。

2.3项目式学习: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建构”

项目式学习(PBL)强调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在”古典文学与当代生活”课程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践项目:有学生团队为本地老字号设计”诗词主题包装”(如用”葡萄美酒夜光杯”为葡萄酒品牌创作广告

文档评论(0)

杜家小钰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