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碧海-尘封的温情:海洋记忆中的人文回响
引言
当晨光漫过平潭猫头墘的海平面,将琉球接贡使墓的碑刻浸得愈发清晰;当南太平洋的巨浪中,中国船员的救助艇划破风浪靠近下沉的渔船——碧海从未只是地理意义上的水域,更是承载人类情感的精神场域。在风帆与汽笛交替的岁月里,海洋以其壮阔与凶险,淬炼出无数跨越国界、穿透时光的温情故事。这些故事或藏于墓园的碑石间,或见于船员的日记里,或定格在救援瞬间的剪影中,虽历经岁月尘封,却在潮起潮落间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本文循着海洋的脉络,打捞那些被时光珍藏的温情记忆,探寻人类在与碧海相拥时,所展现的善意、坚守与共生之道。
一、碑石无言:海疆墓群中的中琉温情印记
1.1朝贡纽带下的生命守望
明洪武五年(1372年),行人杨载的船队从福州港扬帆启航,揭开了中琉宗藩关系的序幕。此后五百年间,东海的浪涛上,琉球贡船与中国册封船往来不绝,形成了“册封-朝贡”的稳定邦交体系。据《明实录》记载,仅洪武至嘉靖年间,琉球入贡就达280余次,远超同期其他藩属国。这背后,是两国使者、商人、水手跨越海洋的频繁互动,也暗藏着碧海对生命的考验与人类对彼此的体恤。
福州仓山区上渡街道的琉球墓园,便是这段历史最沉默的见证者。这座占地2117平方米的墓园里,10座墓葬沿缓坡排列,红漆围墙嵌着“琉球墓园”的碑刻,绿色琉球瓦覆盖的歇山状墙帽,在细节处诉说着文化交融的密码。墓主身份各异:有肩负外交使命的进贡使,有精通双语的朝贡通事,有奔波于贸易航线的商人,也有求学未果的留学生,甚至还有漂流至福州的难民。福州市文物局专家邱守廉指出,这些墓葬采用明清福建通行的龟甲墓形制,却点缀着琉球建筑元素,墓碑镌刻的中国年号与琉球姓名并存,成为“万里同风”的生动注脚。
平潭钟门村的琉球墓群则藏着一段更沉重的温情。嘉庆十二年(1807年),琉球正议大夫蔡邦锦率领105人的接贡船队,欲赴闽接回使臣并采购商品。行至琉球马齿山海域时,强风暴撕裂船帆,船只受损漂流至平潭观音澳。平潭同知于天泽立即组织工匠抢修,并派车马将蔡邦锦等12人送往福州安置,避免其受海风侵袭。即便如此,急于完成使命的船员们在清军护船抵达前贸然启航,最终在钟门洋面遭遇二次风暴,63人溺亡。平潭地方官员不忍逝者“魂无归处”,特意购置棺木,将遗体合葬于猫头墘山南麓,形成了如今背北临海的台阶式墓群。
1.2怀柔远人:危难中的跨国体恤
这场海难后的善后处理,更显大国温情。获救的30名琉球人不仅得到妥善安置,清廷还按“藩属国遇难人员”惯例加倍发放抚恤银,嘉庆帝额外赏银500两用于慰问罹难者家属。因贡物随船沉没,蔡邦锦申请借款置办贡品时,嘉庆帝特批2500两从国库支出,剩余2500两由福建督抚补足。平潭考古遗址公园副主任李磊认为,这种“怀柔远人”的政策,并非单纯的政治策略,更蕴含着对生命的尊重——从及时救援到妥善安葬,从经济抚恤到使命成全,每一步都彰显着“民吾同胞”的人文关怀。
这种温情并非单向输出。在福州台江区的柔远驿,明清时期专门接待琉球使者的驿馆里,曾留下无数文化交融的佳话。琉球学子在这里学习儒家经典与造船技术,福建工匠则向琉球人传授制瓷与制茶技艺。当琉球人因水土不服患病时,驿馆医师会悉心诊治;当他们思念故土时,驿丞会安排同乡相聚。这些日常点滴的善意,如同东海的暖流,让远渡重洋的异国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如今,柔远驿的旧址虽已不复当年模样,但留存的史料记载着:曾有琉球使者在归国前,将驿馆的茶花籽带回琉球种植,让这份温情以植物的形态延续。
二、浪涛有声:航海史上的生命救援传承
2.1古海疆的互助传统
在没有雷达与卫星通讯的古代,海洋的凶险远超今日。但渔民与船员们在长期航行中,形成了不成文的互助法则。福建沿海流传着“见船遇险不救,枉为海上人”的俗语,这种朴素的道德准则,在史料中多有印证。明万历年间,一艘琉球商船在厦门海域触礁,当地渔民冒着狂风暴雨划船救援,最终将17名船员救上岸。渔民不仅为他们提供食宿,还凑钱修补船只。商船船长感动不已,留下随身携带的罗盘作为信物,约定“世代友好”。这个罗盘后来成为厦门华侨博物院的藏品,盘面上的磨损痕迹,记录着跨越国界的生死情谊。
这种互助传统甚至突破了政治隔阂。清康熙年间,郑成功政权与清廷对峙,台湾海峡一度成为“禁海”区域。但据《台湾府志》记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一艘清廷水师船在澎湖海域遇台风失事,郑军士兵发现后,不顾军令阻挠,仍救出12名清军水兵。郑成功得知后,非但没有惩罚下属,反而下令“凡遇海难者,不论敌我,皆当施救”。这种超越阵营的善意,源于对生命的共同敬畏,也成为海洋文化中最动人的底色。
2.2现代远洋的人道主义光辉
时光流转至21世纪,航海技术的进步虽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第二章 直线和圆的方程 (章末课后复习题课件)-高二数学同步备课系列(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ptx VIP
- 溶栓药物介绍PPT幻灯片.ppt VIP
- 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生物育种技术》专业生涯发展展示PPT【最新版】.pptx
- 《眼镜定配技术》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docx VIP
- (高清版)-B-T 40521.2-2021 乘用车紧急变线试验车道 第2部分:避障.pdf VIP
- 2025年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笔试语文试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卷).docx VIP
- 有机肥基础知识培训.pptx VIP
- 川教版三年级上册信息科技 5在线导航选路线 课件.ppt
- HG21515_常压人孔 附图.pdf VIP
- 【MOOC期中】《无线物联网基础与应用》(北京邮电大学)中国慕课期中网课答案.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