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不朽的士魂与他的天下忧乐.docxVIP

范仲淹:不朽的士魂与他的天下忧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范仲淹:不朽的士魂与他的天下忧乐

公元1043年,北宋庆历三年的一个深夜。汴京城的宰相府邸内,五十四岁的范仲淹在烛光下展开奏章,笔尖在纸上游走,发出沙沙的声响。这是他主持“庆历新政”的关键时刻,也是他人生理想的集中绽放。

“臣闻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他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写道。这些文字不仅是对皇帝的回应,更是一个士大夫对时代的担当。窗外,大宋的夜空星光黯淡,一如这个积贫积弱的王朝;窗内,一颗炽热的心在为天下人跳动。

范仲淹不会想到,他正在书写的这份奏章,将成为中国改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而他的一生,将超越时代的局限,成为后世士人的精神典范。

寒门崛起: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范仲淹的人生,始于一个寒微的起点。端拱二年(989年),他出生在徐州的一个小官吏家庭。两岁丧父,母亲谢氏贫无所依,不得不带着他改嫁山东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从此改姓朱,取名说。

在朱家,范仲淹过着清贫的生活。少年时代,他曾在长白山醴泉寺读书,每日煮粥一锅,待粥凝固后划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佐以腌菜果腹。这就是流传后世的“断齑画粥”典故。

艰苦的环境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锻造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一次,他偶然得知自己的身世,感愤自立,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书院求学。在书院期间,他昼夜苦读,五年未尝解衣就枕。“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宋史》中的这段记载,生动描绘了他刻苦求学的形象。

大中祥符八年(1015),二十六岁的范仲淹进士及第,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从此,他开始了近四十年的仕宦生涯,也将恢复范姓、迎养母亲提上日程。

从寒门子弟到朝廷命官,范仲淹的崛起之路充满了励志色彩。但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让他始终保持着对民间疾苦的深切体认。他后来的许多政治主张,都可以从早年的贫困经历中找到根源。

为民请命: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政治实践

范仲淹的为官之路,始终贯穿着“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天圣年间,他在泰州西溪任盐官时,目睹海堤年久失修,良田被海水倒灌,百姓流离失所。按理说,修堤不在盐官职责范围内,但范仲淹毅然上书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建议重修捍海堰。

在建议被采纳后,他亲自参与工程筹划。然而天公不作美,施工期间遭遇大风暴雨,役夫伤亡惨重。各种质疑声四起,工程面临夭折。关键时刻,范仲淹顶住压力,坚持继续施工。最终,历时近四年的捍海堰工程完工,两千多户流亡在外的百姓重返家园。当地人民感念他的恩德,将捍海堰称为“范公堤”。

这是范仲淹政治理念的第一次重要实践——官员的责任不应局限于本职,而应扩展到所有关乎民生的事务。这种超越职责的担当精神,成为他后来推行新政的思想基础。

明道二年(1033),江淮、京东一带发生严重蝗旱灾害。时任右司谏的范仲淹奏请朝廷遣使救灾,但迟迟未得回复。他冒着触怒皇帝的风险,当面质询仁宗:“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仁宗恻然感悟,便命范仲淹为使者,开仓赈灾。

在救灾过程中,范仲淹不仅发放粮食,还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鼓励民间开展互助,调减徭役,减免赋税。他还将灾民喜爱的乌味草等野生植物进呈朝廷,请传示六宫贵戚,以戒侈心。这种全方位的救灾理念,展现了他对民生问题的深刻理解。

范仲淹的地方官经历,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施政经验,也让他对北宋的社会矛盾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他逐渐意识到,零星的救济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必须进行制度性改革。

庆历新政:一场未竟的改革理想

庆历三年(1043),北宋的内忧外患达到了顶点。外部,西夏屡犯边境;内部,官僚机构臃肿,财政入不敷出,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仁宗皇帝决心改革,将范仲淹从西北前线召回,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

这年九月,仁宗开天章阁,召见范仲淹、富弼等人,赐坐授纸笔,命他们条陈政见。范仲淹呈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以“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为核心的十项改革主张。

这些措施直指北宋积弊:改革科举制度,强调以策论取士,注重实际才能;严格考核官员,破格提拔政绩突出者;限制恩荫制度,防止权贵子弟滥竽充数;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军备,提高国防能力。

新政的核心精神是“整顿吏治”——通过建立一支高效廉洁的官僚队伍,来挽救王朝的危机。范仲淹深知,任何良好的政策都需要合格的执行者。他亲自审查各路监司的名册,发现不称职者,便大笔一挥,将其名字勾去。富弼在一旁提醒:“您这一笔勾去很容易,但可知被勾掉的一家人都在哭啊!”范仲淹回答:“一家哭何如一路哭?”

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展现了改革家的决心,但也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神经。新政推行仅一年有余,反对声便如潮水般涌来。夏竦等保守派诬陷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结为“朋党”,图谋不轨。“朋党”这个罪名在宋代极为敏感,立即引起了仁宗的猜忌。

庆历五年(1045)初,范仲

文档评论(0)

133****199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一级建造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11月03日上传了一级建造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