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宋代坊市制度与市民秩序
引言
站在开封城的朱雀门前,望着街上车水马龙的茶坊酒肆,很难想象百年前这里还被高约两丈的坊墙分割成棋盘般的格局。宋代坊市制度的变革,绝非简单的“拆墙开店”,而是一场深刻影响中国城市文明进程的社会革命。它不仅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双重桎梏,更重塑了市民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秩序,为后世“烟火气”的城市形态埋下了第一粒种子。要理解这场变革的意义,我们不妨从唐代坊市制度的“紧箍咒”说起。
一、从“锁城”到“活市”:坊市制度的历史嬗变
1.1唐代坊市制度的“刚性框架”
若将唐代长安城比作一件精密的青铜礼器,坊市制度便是其上最严谨的纹路。当时的城市以“坊”为基本单位,每个坊四周筑有夯土高墙,墙高约2.5米,墙基厚达3米,如同现代小区的“封闭式管理”。据《长安志》记载,长安城有108坊,每坊设坊门,晨暮时分以鼓钲为号开关:“昼漏尽,顺天门击鼓四百槌,闭门;夜漏尽,击六百槌,开门。”坊内居民若在闭坊后外出,便算“犯夜”,按《唐律疏议》要笞打二十。
“市”则是被严格圈定的商业区,长安东西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四周同样有围墙。市门开启由“市令”管理,正午击鼓三百声,商人才可入内交易;日落前七刻击钲三百声,必须收摊离场。这种“定时定点”的交易模式,本质上是将商业活动压缩在有限的时空内,如同给城市经济套上了“时间枷锁”。
1.2宋代变革的“破局之力”
到了北宋,这副“枷锁”逐渐松动。根本动力来自经济的勃兴——据漆侠先生统计,北宋年商税收入最高达2200万贯,是唐代的7倍有余;城市人口也急剧膨胀,汴京常住人口突破百万,远超唐代长安的80万。当百万市民的日常需求与商业活力碰撞,封闭的坊市制度便成了“束缚手脚的旧衣裳”。
变革的先声起于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扩建汴京时,允许“向街开门”,原本沿汴河的仓库、邸店率先突破坊墙限制。入宋后,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下诏:“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这道诏令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坊墙在商业浪潮中逐渐崩塌。至仁宗景祐年间(1034-1038),“坊”的名称虽存,实际已演变为行政管理单元,坊墙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1.3制度变迁的“具体面相”
这种变迁体现在三个维度:
其一,空间融合。汴京的御街两侧,“自宣德楼一直南去,约阔二百余步,两边乃御廊,旧许市人买卖于其间”(《东京梦华录》卷一)。原本分隔坊市的围墙消失后,店铺沿街道鳞次栉比,“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同上卷二)。
其二,时间延展。唐代“日中为市”的规矩被打破,早市与夜市形成闭环:“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循门报晓……诸门桥市井已开,如瓠羹店门首坐一小儿,叫‘饶骨头’,间有灌肺及炒肺……直至天明”(《东京梦华录》卷三);夜市则“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同上卷二)。
其三,层级突破。除了都城,地方城市的草市、镇市也蓬勃发展。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神宗时全国镇市达1900多个,这些“城外之市”与城内市场联动,形成了“中心城市-市镇-草市”的三级市场网络。
二、从“坊内人”到“市中人”:市民生活的立体重构
2.1日常消费的“烟火图谱”
坊市制度的松动,让“买东西”从“任务”变成了“生活”。汴京的“州桥夜市”堪称宋代版“深夜食堂”:“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爊肉、干脯……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东京梦华录》卷二)。小吃种类之多令人咋舌:王楼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饼、薛家羊饭、梅家鹅鸭,甚至还有“旋煎羊白肠、鲊脯”等即食美味。
更值得注意的是“服务型消费”的兴起。茶坊不再是单纯的饮茶场所,而是“士大夫期朋约友会聚之处”(《梦粱录》卷十六)。临安的“清乐茶坊”“八仙茶坊”里,“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同上)。酒肆则更讲究,汴京的“樊楼”“杨楼”“白矾楼”等酒楼,“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东京梦华录》卷二),连酒具都是“银瓶酒盏,亦各奇巧”。
2.2娱乐休闲的“大众狂欢”
当商业空间自由延伸,市民的精神需求也找到了出口。北宋中期,“瓦舍勾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瓦舍是综合性娱乐场所,勾栏是其中的演出棚。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桑家瓦子“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
这里的表演内容堪称“宋代综艺”:有说三国、讲五代的“说话”(类似评书),有模拟战争的“相扑”,有滑稽搞笑的“杂剧”,还有“悬丝傀儡”(提线木偶)、“药发傀儡”(烟火木偶)等绝技。更有趣的是,勾栏演出是“分时段收费”,观众可以“随到随看”,“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同上)。这种“大众娱乐”的普及,让“娱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