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货币体系的国际流通.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货币体系的国际流通

站在国家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我常被一枚枚斑驳的古钱吸引。它们有的来自中原的铜范,有的铸于波斯的工坊,有的带着罗马帝国的浮雕。这些看似普通的金属片,曾跨越沙漠、渡过大洋,在商队的行囊里叮当作响,在市集的货摊间流转易手。古代货币的国际流通,从来不是简单的经济行为——它是文明的血液,在欧亚非大陆的脉络里奔涌,将不同的语言、信仰、技艺串联成一张看不见的网。今天,我们就沿着这些古钱的足迹,去探访那个用货币丈量世界的时代。

一、早期货币的地域性与跨区域流通的萌芽

要理解古代货币的国际流通,得先回到货币诞生的原点。在金属货币普及前,人类用过贝壳、布帛、牲畜等“原始货币”。这些实物货币的流通范围往往局限于部落或邻近族群——比如太平洋岛屿的贝币,出了珊瑚礁环带就没人认;两河流域的大麦币,过了幼发拉底河就可能被要求换成银块。直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金属冶炼技术突破,才让货币有了跨区域流通的物质基础。

最早的金属货币多是“称量货币”,也就是按重量计价的金属块。两河流域的银条、印度河流域的金片、中国商周的青铜块,都属于这类。它们的流通依赖两个条件:一是金属本身的价值共识——银子在哪儿都能熔了重铸,金子的光泽谁看了都喜欢;二是贸易路线的初步形成。比如公元前16世纪,美索不达米亚的商人带着银条沿底格里斯河北上,就能在安纳托利亚换到赫梯人的羊毛;中国商代的贝币虽以海贝为主,但河南殷墟出土的货贝经鉴定来自南海,说明当时已有跨区域的交换网络。

真正意义上的“铸币”出现在公元前7世纪的小亚细亚。吕底亚人用自然金(金与银的合金)铸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圆形铸币,币面压印狮子头图案。这种标准化的金属货币很快沿爱琴海传播到希腊城邦。有趣的是,古希腊的德拉克马银币(1德拉克马约重4克)和中国春秋时期的空首布(重量约30克)几乎同时出现,仿佛东西方在货币文明上的“不约而同”。不过这时候的铸币流通还很有限——希腊银币主要在城邦间流通,中国的布币、刀币则各成体系,像晋国用尖足布,齐国用刀币,出了国境就得“换钱”。

转折点出现在亚历山大东征(公元前334-前323年)。这位马其顿国王的军队不仅带去了希腊文化,还把德拉克马银币的铸造标准推广到从埃及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在阿富汗的阿伊·哈努姆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希腊式的铸币工坊,模具上既有宙斯头像,又有当地神祇的符号;印度孔雀王朝的银币上,甚至能看到希腊字母的铭文。这种“征服者货币”的流通,第一次让地中海到南亚次大陆有了相对统一的货币标准。

二、三大货币体系的形成与洲际流通网络

当早期的偶然流通逐渐被规律的贸易网络固定,地域性的货币体系开始突破边界,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货币圈”。到公元前后,欧亚大陆大体形成了三大货币体系:以中国铜钱为核心的东亚货币圈,以银币为主的西亚-中亚货币圈,以金币为特色的地中海货币圈。这三大体系并非孤立,而是通过丝绸之路、海上香料之路等通道相互渗透,构成了古代世界的货币环流。

(一)东亚的“铜钱帝国”:从五铢钱到开元通宝的辐射

中国自秦代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后,货币体系的稳定性远超同时期其他文明。汉武帝时期铸造的五铢钱(重约3.5克),从公元前118年沿用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前后700余年。这种“标准铜钱”的影响力早就溢出了中原王朝的版图。在今越南河内的汉代遗址,出土过成串的五铢钱;朝鲜半岛的乐浪郡遗址,钱币窖藏中五铢钱占比超过80%;更令人惊叹的是,日本九州福冈的弥生时代遗址里,也发现了西汉五铢钱——要知道,当时从中国东南沿海到日本列岛的航线,还得靠季风和木帆船,商人们带着这些铜钱,该是多么珍贵的“硬通货”。

唐代的开元通宝(621年始铸)将铜钱的国际流通推向高峰。这种钱径2.5厘米、重4克的铜钱,不仅是唐朝的“国家名片”,更成了东亚的“通用货币”。日本奈良时代仿铸“和同开珎”,钱文、形制几乎与开元通宝一致;越南丁朝铸造“太平通宝”,直接沿用汉字钱文;朝鲜高丽王朝甚至规定“交易用开元通宝”。更有意思的是,在今印尼苏门答腊的巨港(唐代称“室利佛逝”),考古学家发现了唐代沉船“黑石号”,船上装载了6万多枚开元通宝,说明这些铜钱已进入东南亚的远洋贸易体系。

(二)西亚-中亚的“银币之路”:从波斯到阿拉伯的银本位

如果说东亚是“铜钱的世界”,那么西亚和中亚则是“银币的天下”。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0-前330年)铸造的“大流克”金币和“西格罗斯”银币,其中银币因产量大、易分割,成为丝绸之路西段的主要货币。考古学家在新疆和田的汉代遗址中,发现过波斯银币与五铢钱同出的情况,说明两种货币在贸易节点上“和平共处”。

阿拉伯帝国崛起后(7世纪-13世纪),银币的流通范围进一步扩大。阿拔斯王朝的“第纳尔”银币(后因黄金输入改为金币,但银币仍作为辅币)以纯度高、重量统一著称,从西班牙的科

文档评论(0)

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