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预防指南.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预防指南

作为在疾控战线工作了十余年的“老兵”,我太清楚诺如病毒带来的麻烦——去年冬天某幼儿园里,一个孩子在教室突然呕吐,保育员用拖把简单清理后继续上课,三天内竟先后有12个孩子出现腹泻呕吐;还有社区养老院,一位老人因没勤洗手感染,结果同楼层5位行动不便的老人陆续中招。这些真实案例让我深刻意识到:诺如病毒胃肠炎的暴发预防,不是“可做可不做”的选择题,而是“必须做、必须做好”的必答题。接下来,我将从专业视角出发,结合多年实战经验,为大家详细拆解这份“防诺指南”。

一、先认清“对手”:诺如病毒到底有多“厉害”?

要打胜仗,先了解敌人。诺如病毒是引发急性胃肠炎的“头号选手”,全球每年约有6.85亿人感染,其中儿童和老年人是高危人群。它有三个“超能力”,决定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传染性极强,“一人生病,全家危险”

1克被污染的粪便中可能含有1000亿个诺如病毒颗粒,而感染剂量仅需10-100个。这意味着:孩子摸了被病毒污染的玩具后揉眼睛,老人用脏手抓了把瓜子,甚至只是站在呕吐物附近吸入少量气溶胶——都可能被感染。我曾见过一个家庭,妈妈照顾腹泻的宝宝时没戴手套,三天后自己也开始上吐下泻,接着爸爸、奶奶相继“倒下”。

环境耐力强,“藏”在生活角角落落

诺如病毒对酒精不敏感(75%酒精基本无效),能在5℃-60℃环境中存活,在海水里能活2周,在不锈钢表面能坚持4周。我做过现场流调,某学校教室的门把手、饮水机按钮、卫生间水龙头,在病例出现一周后仍能检测到病毒。这就是为什么“消一次毒不够”——必须持续、规范地做好清洁。

症状来得急,“吐到脱水”最危险

感染后12-48小时就会发病,典型症状是“上吐下泻”:儿童更容易剧烈呕吐,可能半小时吐3-4次;成人则以水样腹泻为主,每天5-10次。虽然大多数人3-5天能自愈,但老人、婴幼儿或有基础病的人群容易出现脱水——口唇干裂、哭时无泪、尿量明显减少,这时候必须及时就医,否则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等严重问题。去年有位80岁的独居老人,腹泻两天没在意,最后是社区网格员发现他瘫坐在椅子上才送医,当时血压都快测不到了。

二、切断传播链:从“源头-传播-易感”三环节精准防控

诺如病毒的传播像一条链条,源头(患者排出病毒)→传播途径(污染食物、水、物体表面或空气)→易感人群(接触后感染)。要阻止暴发,必须在每一环都“使力”。

(一)控源头:早发现、早隔离,把病毒“困”在患者体内

患者发病后至症状消失后72小时内传染性最强,这期间的排泄物、呕吐物是最大的“病毒库”。关键要做到两点:

重点场所的“晨午检+缺课追踪”:学校、托幼机构、养老院等场所必须落实每日健康监测。比如幼儿园老师每天早晨检查孩子的精神状态,摸摸额头是否发热,问问“昨天晚上有没有拉肚子”;小学要统计缺勤学生,给家长打电话确认原因——我遇到过某小学因为没及时追踪,一个请假回家的学生其实是诺如感染,结果返校后传染给同桌,导致班级停课。

家庭内“临时隔离”:如果家人感染,尽量让其单独使用卫生间(没有条件的话,每次用完后用含氯消毒液(有效氯浓度1000mg/L)擦拭马桶、门把手,静置30分钟再用)。吃饭用单独餐具,洗的时候先浸泡消毒再正常清洗。我同事的爱人感染时,她特意在卧室放了个带盖的垃圾桶,让爱人呕吐时直接吐在里面,避免污染客厅。

(二)断途径:把病毒“消灭”在传播路上

这是最复杂也最关键的环节,要覆盖“吃、喝、摸、呼吸”四个场景:

防“病从口入”:被污染的食物是重要传播源,尤其是贝类(生蚝、蛤蜊等滤食性生物容易富集病毒)、未彻底加热的食物(比如半生的草莓、沙拉里的生菜)。餐饮单位必须做到“生熟分开”——切生肉和切熟食的刀板要分开;冷链食品要彻底加热(100℃煮10分钟以上);学校食堂给孩子盛饭时,手不要直接接触碗口。我检查过一家出事的小餐馆,老板图省事,切完生鱼片的刀直接用来切水果,结果引发17人感染。

防“手传病毒”:手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运输工具”。研究显示,人一天平均摸脸16次,摸门把手、电梯按钮等公共物品50次以上。正确洗手要做到“湿、搓、冲、捧、擦”:用流动水打湿手→涂肥皂或洗手液,搓够20秒(唱两遍《生日快乐》的时间)→重点搓指缝、指甲缝、手腕→冲洗干净后,用干净纸巾或专用毛巾擦干(别用公共毛巾!)。我在社区做宣教时,会让居民现场演示洗手,结果发现90%的人没搓够时间,指甲缝里全是泥——这就是为什么“洗手”要反复强调。

防“呕吐物扩散”:呕吐物处理不当是暴发的“导火索”。正确步骤是:先戴口罩、手套(最好是橡胶手套),用吸水材料(比如厨房纸、沙土)覆盖呕吐物,倒上含氯消毒液(有效氯浓度5000-10000mg/L),静置30分钟后,用一次性物品包裹污染物扔进专用垃圾袋(双层袋,扎紧)。然后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周围2米的地面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