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秋季老年人常见疾病预防指南
秋季的风里总带着一丝清凉的惬意,但对家里的老人来说,这样的季节变换却像一场“身体大考”。从夏末的闷热突然转入秋凉,昼夜温差能达到十多度,空气湿度也跟着往下掉。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本就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退,面对这样的环境变化,更容易“出状况”。作为长期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工作的护理人员,这些年我跟着医生走访了上百户老年家庭,也总结出一套秋季防病的实用经验。今天就从最常见的几类疾病入手,和大家好好聊聊——如何帮家里老人把这个秋天过得更安稳。
一、秋季为何是老年疾病高发季?先懂“气候密码”
要防住病,得先明白“敌人”从哪儿来。秋季的气候特点,就像给老年人的身体设了几道“关卡”:
第一关是温差大。白天可能还有二十七八度,到了凌晨就降到十四五度,老人的血管、呼吸道黏膜对温度变化特别敏感,容易“应激反应”;
第二关是空气燥。秋季雨水少,空气湿度常低于50%(健康湿度一般要60%左右),鼻腔、皮肤的水分蒸发加快,防御能力跟着下降;
第三关是病原体活跃。虽然气温降了,但早晚的凉湿环境反而适合细菌、病毒繁殖,加上老人免疫力弱,更容易“中招”。
这些气候因素叠加,就像给呼吸道、心血管、关节等“薄弱环节”来了场“连环挑战”。接下来我们逐个拆解,针对性预防。
二、五大常见疾病全解析:从诱因到防护,手把手教你
2.1呼吸道“脆弱期”:感冒、肺炎、慢阻肺易反复
很多老人总说“一入秋就咳嗽”,这不是小事。秋季的干冷空气会直接刺激呼吸道黏膜,而老年人的呼吸道黏膜本就萎缩变薄,分泌的黏液减少,像“城墙”一样的防御功能变弱。再加上室内外温差大,一冷一热间,鼻腔里的血管容易收缩,把原本附着的病菌“冲”到更深的气管里,就容易引发感冒、肺炎,有老慢支、慢阻肺的老人更会急性发作。
典型表现:一开始可能只是喉咙痒、打喷嚏,没及时处理就会发展成鼻塞、流清涕,严重的会发烧、咳嗽带痰(黄痰或白黏痰),慢阻肺患者还会觉得“气不够用”,走两步就喘。
防护重点:
保暖要“精准”:别只穿厚外套,脖子、胸口、后背这三个部位更要护好。我见过很多老人早上遛弯穿得单薄,风从领口灌进去,当天晚上就开始咳嗽。建议备条薄围巾,出门时绕两圈;贴身穿件棉背心,既能吸汗又能挡风寒。
湿度要“达标”:家里开空调或暖气的话,一定要用加湿器(或者放盆水),湿度保持在50%-60%最好。每天早晚各开窗通风15分钟(避开早8点前和晚6点后污染高峰),让新鲜空气进来,减少病菌滋生。
锻炼要“温和”:晨练别太早(等太阳出来后),可以选八段锦、慢走这些低强度运动,重点是活动呼吸肌。我带社区老人做过“缩唇呼吸”训练——用鼻子深吸一口气,然后像吹蜡烛那样撅起嘴唇,慢慢吐气(吸气2秒,呼气4秒),每天练5-10分钟,能增强肺活量。
疫苗要“及时”:65岁以上老人建议每年打流感疫苗,有慢阻肺的还可以打肺炎球菌疫苗(具体时间咨询社区卫生中心)。
2.2血管“紧绷季”:高血压、心梗、脑梗风险攀升
上个月刚送走一位老顾客张爷爷,他平时血压控制得不错,就因为秋凉后没及时加衣,早晚遛弯时吹了冷风,突发脑梗住院了。这不是个例——秋季气温每降1℃,心血管疾病急诊量会上升2%-3%。原因很简单:低温会让血管像“水管遇冷收缩”一样变窄,血流阻力增大,血压就容易飙升;同时,老人血液本就黏稠,血管收缩后血流变慢,血小板更容易聚集形成血栓,心梗、脑梗的风险就高了。
典型表现:除了常见的头晕、头痛(血压高的信号),还要警惕“不典型症状”——比如胸口发闷像压了块石头(可能是心梗)、突然说话不利索或一侧手脚发麻(可能是脑梗)、半夜睡觉被憋醒要坐起来(可能是心衰)。这些症状容易被老人当成“累着了”,结果耽误治疗。
防护重点:
监测要“勤”:有高血压的老人,秋凉后要增加测量次数(早晚各测一次,早上起床后半小时、晚上睡前),记录血压值。如果连续3天高压超过150mmHg或低压超过95mmHg,要及时找医生调药。
保暖要“从头到脚”:头部血管丰富,对冷最敏感,出门戴顶薄帽子(别选太紧的);脚部离心脏远,血液循环差,穿厚袜子(最好是棉线的,吸汗不闷脚),晚上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别超过20分钟,有糖尿病的注意水温别太烫)。
饮食要“软和”:秋季适合吃些“润血管”的食物,比如燕麦(含β-葡聚糖能降胆固醇)、黑木耳(含胶质帮助清理血管)、深海鱼(含Omega-3脂肪酸)。但别顿顿大补,羊肉、狗肉这些热性食物吃多了反而会升高血压,建议搭配萝卜、白菜一起炖。
晨练要“晚”:很多老人习惯天没亮就去公园,但秋季早晨是一天中气温最低、气压最高的时候,血管更容易收缩。建议把锻炼时间改到上午10点后或下午3点前,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说话不喘气”为准。
2.3关节“闹脾气”:老寒腿、骨质疏松更难受
社区里王奶奶总说:“我的膝盖比天气预报还灵,要变天前准疼。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