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pptxVIP

3.16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朝的对外关系——海洋那些事儿

沧海云帆耸,天涯纽带长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铸海洋强国,乘风向蔚蓝广东诸舶口,最是澳门录

——郑和下西洋沧海云帆耸天涯纽带长壹

材料一:洪武十八年(1385年),全国收入麦、米、豆、,到二十六年增加,比元代差不多增长了两倍。洪武末年军屯的上缴粮不过500余万石,永乐时已达2300万石。——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材料二: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商业活动也更加频繁。明初整顿驿站,设立递运所、急递铺等官方交通设施,永乐时疏通运河,都为商业发展创立了便利条件……北京不仅成为全国的都城,还是一个最大的商业城市。——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明初社会境况的认识。明朝初期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时,派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西洋:明初人们通常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海地区称为“西洋”。

材料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张延玉《明史·郑和传》材料四:和将命绝域,三擒贼魁,威震海外,自是诸番益钦其威信,凡所号令,罔敢不服从,而番人利中国货物,益互市通商,往来不绝。—石斯同、王鸿绪《明史稿》根据材料,谈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目的:①寻找建文帝的下落②彰显明朝的国力,提高明朝的威望。③推动中外贸易的往来和发展。

根据课本和地图完成“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内容。①访问当地首领,表达通好时间:(7次)到达地方:主要活动:1405-1433年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达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②与当地居民进行商品交易伊朗沙特阿曼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越南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索马里根据P92相关史事,总结“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相关史事:郑和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宗教人士、翻译、医生、厨师、工匠等。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郑和下西洋”具有怎样的特点。①持续时间长②出使规模大③船队分工明确④航海技术高⑤远航范围广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材料研读: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天妃灵应之记碑文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说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有哪些?①明朝统治者给予船队大力支持。②明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郑和下西洋奠定了物质基础。③宋元以来航海技术的发展和指南针的运用,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技术保障。④海上丝绸之路的长期发展,为郑和下西洋的交通便利奠定了基础。⑤郑和出众的航海能力和外交能力。

材料五: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外交活动,迅速收到成效,密切了明朝和西洋各国的关系,促进了使者往来。永乐十四年,来华贡使有古里、爪哇、满刺加、占城、锡兰山、木骨都束、溜山、南渤利等十八国。永乐二十一年各国贡使多达一千二百人,盛况空前。-—唐文基《明初的经济外交与郑和下西洋》材料六:郑和下西洋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郑和每次出洋所载的丝织品、瓷器等,数量之多,现在是无法统计的。据当时造船工匠估计,造海舟“一艘须米千石”,郑和船队多达二百余艘,可见造船花费之巨。特别是“厚往薄来”的经济外交,更使明朝大量出超。—唐文基《明初的经济外交与郑和下西洋》结合材料,评价“郑和下西洋”。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郑和下西洋不计成本,耗费了国力,给明朝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利弊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抗倭贰

材料:明朝中叶,中日两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通商贸易要求不断扩大。日本各封建主为了加强自己的经济力量,解决国内战争带来的财政困难。嘉靖二年(1523),发生“争贡事件”,浙东人民惨遭祸害。昏聩的明世宗就下令撤销市舶司,禁止对日本通商。这种措施堵死了正当的通商途径,结果却使非法的贸易愈演愈烈。日本的海盗商人就与中国沿海的势家、奸商勾结起来,组织武装集团,深入东南内地,进行劫掠。加之明政府内部对抗倭斗争的分歧与矛盾,遂使沿海倭患日益严重。——蔡俊士《戚继光在浙江台州抗倭斗争述论》根据材料和课本内容,思考明中期“倭患”日益严重的原因①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②明朝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懈。③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勾结。

明朝《抗倭图卷》

梳理戚继光抗倭的过程。1

文档评论(0)

学习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优质学习资料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