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书中的唐代社会经济生活图景.docxVIP

敦煌文书中的唐代社会经济生活图景.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敦煌文书中的唐代社会经济生活图景

引言

敦煌,这座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古城,曾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自清末藏经洞被发现以来,五万余件敦煌文书重见天日,其中大量唐代文献犹如“时光胶囊”,将千年前的社会经济生活细节定格。这些文书包括户籍、契约、账册、牒状等,既有官方档案的严谨记录,也有民间生活的鲜活注脚,为我们拼凑出一幅立体的唐代社会经济图景。从农田里的耕作到市集上的交易,从工匠的作坊到寺院的经营,敦煌文书以最真实的笔触,让我们得以触摸唐代社会经济的温度与脉络。

一、农业:唐代社会经济的根基

(一)土地制度与均田制的实践

唐代推行的均田制是农业经济的核心制度,敦煌文书为这一制度的实际运行提供了珍贵注脚。如P.3257《唐天宝六载(747)敦煌郡敦煌县龙勒乡都乡里籍》《唐大历四年(769)沙州敦煌县悬泉乡宜禾里手实》等户籍类文书,详细记录了每户的人口、年龄、授田数额及土地分布。根据这些文书,均田制下的“永业田”“口分田”划分清晰,理论上丁男可授田百亩,但实际授田多不足额——如某户丁男仅授田38亩,反映出土地资源紧张的现实。

更值得关注的是“退田”与“还授”的动态过程。文书中常见“老男退田”“死绝户还田”的记录,官府需重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例如S.5824《唐大中四年(850)沙州敦煌县悬泉乡宜禾里手实》中,某户因户主去世,其口分田被收回后分配给同里的年轻农户,这一过程需经过“里正核查-县司审批-重新登记”等严格程序,体现了均田制在基层的执行力。

(二)生产技术与作物结构

敦煌地处干旱区,农业依赖灌溉,这在文书中多有体现。P.2049《后唐同光三年(925)沙州净土寺直岁保护手下诸色入破历算会牒》虽为寺院账册,但记录了“买犁铧两枚”“雇牛耕地”等细节,可见铁制农具已普及。另一件《沙州敦煌县行水灌田例》则详细规定了各渠系的灌溉顺序、时间,如“春分前浇第一遍,立夏前浇第二遍”,反映出对农时的精准把握。

作物种植方面,敦煌文书中的“仓账”“纳粮牒”显示,粟(小米)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占比超过60%;其次是小麦,多用于面食加工;豆类(大豆、豌豆)和麻(纤维用大麻)则作为补充,前者可轮作肥田,后者用于纺织。值得注意的是,文书中还出现“苜蓿”的种植记录,这种牧草的推广与唐代养马业的兴盛密切相关,体现了农业与畜牧业的联动。

(三)水利管理与基层协作

敦煌的农业命脉在于水利,文书中“渠人转帖”“水司牒”等资料,完整呈现了水利管理的基层运作。例如S.5823《唐咸通六年(865)正月沙州某乡百姓令狐安定等一十人转帖》记载:“今缘春天将到,切要修渠,人各锹锨壹事,白刺壹束。帖至,限今月五日内于东河斗门取齐。”这是里正召集农户修渠的通知,需逐户传递(即“转帖”),逾期未到者要受罚。

为确保用水公平,官府还制定了“均水历”。如某件文书记录:“都乡渠每日浇地四十亩,每夫(劳动力)负责二亩,自卯时(5-7点)至未时(13-15点)轮灌。”若有偷水、截水行为,需“罚麦三石入官”。这种精细化的水利管理,既保障了农业生产,也强化了基层社会的协作意识。

二、商业:丝路节点的经济脉动

(一)市场形态与交易规范

敦煌作为丝路重镇,商业繁荣在文书中留下了丰富印记。S.613《西魏大统十三年(547)瓜州效谷郡计帐》虽早于唐代,但已出现“市司”(市场管理机构)的雏形;到唐代,“市令”“市丞”的设置更趋完善,文书中的“市券”即为交易凭证。如P.3395《唐开元十九年(731)唐荣买婢市券》记载:“奴主王修智,婢名春香,年十三,准估练(绢)十四匹。市司勘验,立券为凭。”这说明奴婢、牲畜等大宗交易需经官府公证,加盖“敦煌县之印”,确保合法性。

除固定市场外,敦煌还存在“草市”(临时集市)和“夜市”。某件《归义军衙府酒破历》记录“夜巡人给酒两升”,间接印证了夜市的存在;而“行人部落”(商队组织)的活动记录,则反映了流动贸易的活跃——商队携带丝绸、茶叶、瓷器西去,换回玉石、香料、马匹,这些货物的流动在“过所”(通行证)文书中均有备案。

(二)货币流通与信用体系

唐代敦煌的货币使用呈现“钱帛兼行”的特点。文书中的“雇人契”“借贷契”显示,铜钱(如开元通宝)是主要货币,但绢帛(尤其是标准尺寸的“大练”)也广泛用于大额交易。例如S.4703《唐乾宁四年(897)张义全卖宅舍契》记载:“宅舍价断作练壹拾伍匹,现付练壹拾匹,余欠伍匹限至秋还。”以绢帛计价,既因铜钱短缺,也因绢帛本身是重要商品,具有价值稳定性。

信用体系的发展更值得关注。敦煌文书中“便麦契”(借粮契)“便钱契”(借钱契)数量庞大,如S.5823《唐乾符四年(877)令狐安定便麦契》:“今为阙少粮用,遂于龙兴寺僧愿济边便麦壹硕(石),至秋纳麦壹硕贰斗。”这种借贷通常有保人(如“同保人张三”),逾期不还需“牵掣家资”。更高级的信用

文档评论(0)

134****215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