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汉货币体系的制度发展.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周至汉货币体系的制度发展

在中国货币史的长卷中,周至汉时期无疑是最浓墨重彩的篇章之一。从西周的海贝穿起原始交易的凭证,到春秋战国刀布钱蚁鼻钱的多元争鸣,再到秦半两的天下归一,直至汉五铢的千年定型——这八百年间,货币不仅是交换的媒介,更成为国家治理的工具、文明演进的见证。当我们翻开考古报告中锈迹斑斑的铜贝,触摸汉墓里排列整齐的五铢钱,那些沉睡的金属钱币,正用最质朴的方式诉说着一个古老文明如何用货币体系串联起经济血脉,又如何以制度智慧奠定后世根基。

一、西周:实物货币与金属称量的共生初态

若要追溯中国货币制度的源头,西周是绕不开的起点。这个被孔子称作”郁郁乎文哉”的朝代,在货币领域呈现出典型的”新旧交替”特征:一方面延续着更早时期的实物货币传统,另一方面随着青铜技术的成熟,金属开始以称量形式参与交易,两种形态的共生构成了西周货币体系的底色。

1.1贝币:从装饰品到”法定货币”的身份跃升

海贝作为货币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商代。但真正形成制度性规范,还要看西周。当时的海贝主要来自南海,对于地处中原的周人来说,这种”来自远方的宝物”天然具备稀缺性。《诗经·小雅·菁菁者莪》中”既见君子,锡我百朋”的诗句,便提到了贝币的单位”朋”——考古发现与文献互证,“朋”是将海贝用绳子穿系的数量单位,通常五贝为一系,两系为一朋,即十枚海贝为一朋。

西周的贝币使用已深入社会各阶层。贵族墓葬中,贝币常与青铜礼器同出,如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多次出现”锡贝”的记录,少则”五朋”,多则”百朋”;平民墓葬里,贝币则多含于口中或握于手心,这既是”口含”的丧葬习俗,也反映了贝币在民间的普及程度。更值得注意的是,西周晚期出现了骨贝、石贝等仿制品,这说明随着交易需求增长,天然海贝的数量已难以满足,人工仿贝开始补充流通,这是货币符号化的早期萌芽。

1.2金属称量:青铜时代的价值新标

与贝币并行的,是金属称量货币的兴起。西周的青铜铸造技术已达高峰,青铜器铭文里频繁出现的”金”字,指的就是作为货币使用的铜块。这些铜块没有固定形制,交易时需用”称”(类似今天的天平)称量,单位有”寽”(lǜ)和”钧”,据学者考证,一寽约合130克左右。

1975年陕西岐山董家村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卫盉”,其铭文记录了一场土地交易:“矩伯庶人取瑾璋于裘卫,才(财)八十朋,厥贾,其舍田十田。”这里的”八十朋”是贝币的价值,但后文又提到”厥价百寽”,即用铜块支付的另一种计价方式。这说明当时重要交易已形成”贝币-金属称量”的双重定价体系,类似于今天的”本币-外汇”双轨制。这种制度的出现,既因青铜本身的实用价值(可铸工具、兵器),也因金属比海贝更易保存、携带,适应了大型交易的需求。

二、春秋战国:多元铸币与制度探索的黄金时代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权威衰落,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却意外成为中国货币制度的”百家争鸣”期。这一时期,随着铁犁牛耕推广、城市兴起,商业活动突破了”工商食官”的限制,私营商人阶层壮大,对货币的需求从”零星交换”转向”大规模流通”。于是,各诸侯国根据自身经济特点,铸造出形态各异的金属铸币,中国货币史迎来第一次”形制大爆发”。

2.1区域特色:刀、布、圜、蚁的四系争辉

如果说西周货币是”混沌初开”,春秋战国货币则是”各美其美”。当时主要有四大货币体系:

刀币:流行于齐、燕、赵等沿海沿边地区,因形状似刀而得名。齐国的”齐法化”刀币最负盛名,“法化”即”标准货币”之意,刀身修长,铭文清晰,体现了齐地”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史记·货殖列传》)的商业传统;燕国的刀币则较短小,多铸有”明”字,俗称”明刀”。

布币:源于三晋(韩、赵、魏)地区,由农具”镈”(一种锄草工具)演变而来,“布”是”镈”的音转。早期布币保留着农具的空首(銎部),称”空首布”,后来为便于携带演变为”平首布”,按形状又分尖足、方足、圆足等。布币上常铸地名(如”安邑”“晋阳”)和面值,反映了三晋作为”天下之中”的贸易枢纽地位。

圜钱:发端于秦国,后扩散到周、魏等地,是圆形有孔的铸币。早期圜钱为圆形圆孔(如”垣”字钱),战国晚期秦国改为圆形方孔(如”半两”钱),这种形制最终成为中国古代货币的主流。圜钱的出现,可能与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有关,更重要的是圆形便于携带、计数,符合货币的”流通效率”需求。

蚁鼻钱:楚国独有的货币,因钱面有类似蚂蚁爬过的纹路或”咒”字(形似鬼脸),又称”鬼脸钱”。这种货币体型小、重量轻,与楚国”饭稻羹鱼”的农业经济和多水网的地理环境相适应——轻便的货币更适合日常小额交易。

2.2技术突破:从”随意铸造”到”标准化生产”

春秋战国货币的繁荣,离不开铸造技术的进步。西周时期的金属称量货币是”用多少切多少”,而春秋战国的铸币采用了范铸法:先制作陶范(模具),再将熔化的铜液注入,冷却

文档评论(0)

134****215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