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催劳动合同.docVIP

学校催劳动合同.doc

本文档由用户AI专业辅助创建,并经网站质量审核通过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校催劳动合同

六月的风裹挟着毕业季特有的焦灼气息,穿过大学宿舍的玻璃窗,将桌角那份盖着红色印章的《就业协议书》吹得微微颤动。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应届生林薇来说,这份协议此刻更像一道无形的枷锁——辅导员第三次在班级群里@未提交劳动合同的学生名单,她的名字赫然在列。手机屏幕上跳动着母亲发来的消息:隔壁王阿姨家孩子都签了国企,你那边到底怎么样?

这种焦虑并非孤例。在某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走廊里贴满了百日冲刺的红色标语,电子屏滚动播放着各学院的就业率排名。负责就业工作的李老师正对着电脑统计数据,她面前的文件夹按已签约待审核暂缓就业分类码放整齐。上周刚开了就业工作推进会,要求各院系确保毕业生离校前就业率达到95%以上。她揉了揉酸胀的眼睛,办公桌上的台历用红笔圈出了三个关键日期:毕业生体检、毕业典礼、档案寄送截止日。

在这场就业率的攻坚战中,高校与学生形成了微妙的博弈关系。某双一流高校的就业群里,辅导员发布的通知措辞逐渐升级:从最初的温馨提醒到重要通知,再到如今的最后通牒。机械工程专业的张强将聊天记录截图发给室友,配上无奈的表情包:再不交合同,辅导员要亲自上门家访了。他最近频繁出入学校附近的打印店,那里提供劳动合同代签服务,只需支付200元,就能拿到盖着某科技公司公章的就业协议。

用人单位也敏锐地捕捉到了毕业季的特殊需求。某人力资源公司的招聘专员王莉最近格外忙碌,她的微信每天新增数十个好友请求,备注大多是应届生求挂靠。我们和学校有合作,学生签了三方协议就算就业,至于后续是否真的入职,那是另一回事。她向咨询者解释,这种灵活就业模式在电商、教育行业尤为普遍,企业既能完成政府的就业指标,又能获得税收减免,学生则能拿到学校发放的就业奖励金。

在这场就业率的数字游戏中,学生往往成为最终的买单者。法律专业的陈曦去年毕业后,为了应付学校催促,与一家教育机构签订了劳动合同。当她今年通过司法考试准备入职律所时,却发现自己仍在原单位的社保系统中处于在职状态。原公司要求支付5000元违约金才肯办理解约,否则就不给开离职证明。她奔波于社保局和劳动仲裁委之间,看着同学们陆续拿到律师执业证,自己却陷入了档案纠纷的泥潭。

这种现象背后,是高校就业评价体系的深层矛盾。教育部每年公布的毕业生就业率数据中,灵活就业的统计口径日益宽泛,既包括自主创业的个体工商户,也涵盖了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从业者。某高校就业处处长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我们也知道有些劳动合同是水分合同,但上级部门考核的就是数字,学校只能层层传导压力。这种压力最终转化为辅导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与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直接挂钩。

在就业率的指挥棒下,一些高校甚至出现了就业绑架现象。某医学院的学生反映,学校规定未提交就业证明的毕业生,将无法领取学位证书。毕业典礼当天,我们班有三个同学因为没签合同,只能坐在观众席看别人拨穗。临床医学专业的赵宇回忆道,他最终在家人的安排下,与老家的乡镇卫生院签订了五年服务期的合同,先拿到毕业证再说,以后的事以后再想办法。

这种短期行为正在影响着年轻人的职业价值观。某招聘平台的调研显示,2024届毕业生中,38%的受访者承认曾签订虚假劳动合同,其中62%的人表示迫于学校压力。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学生入职后的平均离职率比正常签约者高出40%,很多人在试用期内就选择跳槽,导致用人单位对应届生群体的信任度持续下降。

在这场就业率的迷局中,也有高校开始尝试改变。某财经大学今年推出就业质量跟踪系统,不仅统计签约率,还会对毕业生入职半年后的薪资水平、岗位匹配度进行回访。我们取消了就业率与辅导员考核的直接挂钩,转而关注学生的长期职业发展。该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表示,新政策实施后,虽然表面就业率有所下降,但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评分提升了23%。

教育专家指出,破解就业数据造假的关键在于重构评价体系。应该建立多元的就业质量评估指标,包括专业对口率、薪资增长率、职业稳定性等。某教育研究院的张教授建议,高校应当设立就业缓冲期,允许毕业生在毕业后一年内自主选择就业状态,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不是制造就业数字。

夜幕降临时,林薇终于在宿舍楼下的快递柜里收到了期待已久的包裹——一份来自某互联网公司的录用通知书。她打开电脑,认真填写着劳动合同的每一项条款,窗外的月光洒在甲乙双方权利义务的条款上,清晰而郑重。班级群里,辅导员又在发布新的通知,但这次林薇没有感到焦虑,她将录用通知书拍照上传,配文:慢慢来,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发送键按下的瞬间,手机弹出新的消息提示,是母亲发来的:不着急,家里永远是你的后盾。

就业本应是人生的新起点,而非一场应付考核的突击考试。当高校不再将就业率作为唯一的指挥棒,当社会能够包容年轻人的职业探索,当用人单位真正重视人才的长期培养,或许才能让每一份劳动合同都回归其应有的分量与温度。在这个毕业季,越

文档评论(0)

138****52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