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多头带绦虫转录组学剖析及TmPKA-C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研究
一、引言
1.1多头带绦虫及脑多头蚴病概述
多头带绦虫(Taeniamulticeps)隶属于绦虫纲(Cestoda)、圆叶目(Cyclophyllidea)、带科(Taeniidae)、带属(Taenia),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成虫主要寄生于犬、狼、狐狸等犬科肉食动物的小肠内,虫体呈扁平带状,长40-100cm,由200-250个节片组成。头节上有4个吸盘,顶突上有22-32个小钩,呈两行排列,这一结构有助于其附着在宿主肠道壁上。成熟节片接近方形,内部含有发育成熟的生殖器官,睾丸约200个左右,卵巢分为两叶且大小相近。孕节长度为8-10mm,宽度3-4mm,子宫内充满虫卵,虫卵呈圆形,直径29-37μm,内含具有感染性的六钩蚴。
多头带绦虫的生活史较为复杂,涉及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当终末宿主犬等排出的孕节或虫卵被中间宿主牛、羊、人等误食后,虫卵在肠道内孵化出六钩蚴,六钩蚴凭借小钩钻入肠黏膜血管,随后随血液循环到达脑和脊髓等部位,经过2-3个月发育为脑多头蚴。脑多头蚴呈圆形或卵圆形的半透明包囊,直径通常可达5cm甚至更大,囊壁由两层膜构成,外膜为角质层,内膜为生发层,生发层上生有100-250个原头蚴。当犬等肉食动物吞食了含有脑多头蚴的中间宿主组织后,原头蚴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完成整个生活史循环。
脑多头蚴病是由多头带绦虫的幼虫脑多头蚴寄生于中间宿主脑和脊髓所引起的疾病。在感染初期,六钩蚴随血流移行至脑部,可损伤脑组织,引发急性脑膜脑炎,表现为体温升高、呼吸急促、兴奋性运动如前冲、后退或回旋运动等,部分病畜在1-3天内死亡,耐过的则转为慢性。慢性期病畜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症状因虫体寄生部位而异。寄生于大脑半球时,病畜向被虫体寄生的一侧转圈,对侧视力减弱或失明;寄生于大脑正前方,病畜向前作直线运动,常离开畜群;寄生于大脑后部,病畜头后仰做倒退运动;寄生于小脑,病畜运动失去平衡,表现为行走急促或步样蹒跚;寄生于脊髓时,病畜后躯瘫痪,呈犬坐姿势。
脑多头蚴病呈世界性分布,在牧区由于牛羊与犬接触频繁,该病较为流行。在我国,新疆、内蒙古、四川、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均有病例报道。不仅对畜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影响牛羊的生长发育、繁殖性能,导致肉产量和奶产量下降,还威胁人类健康,人因误食虫卵而感染,虽感染病例相对较少,但后果严重,可引发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1.2寄生性蠕虫转录组研究进展
转录组(Transcriptome)广义上指从一种细胞或者组织的基因组所转录出来的RNA的总和,包括编码蛋白质的mRNA和各种非编码RNA(rRNA、tRNA、snoRNA、snRNA、microRNA和其他非编码RNA等);狭义上则指所有参与翻译蛋白质的mRNA的总和。转录组学(Transcriptomics)是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生物细胞中转录组的发生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旨在解析特定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细胞或组织的全部转录本,从整体水平研究基因的功能和基因结构,揭示特定生物学过程中的分子机理。
转录组学的研究方法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革新。早期主要运用基于杂交的微阵列技术,将大量DNA探针固定在芯片上,与样本中的RNA进行杂交,从而检测基因表达水平,但该技术存在检测范围有限、灵敏度不高等局限性。随着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兴起,RNA-Seq技术成为转录组研究的主流方法。RNA-Seq能够对转录本进行全面、准确的测序,不仅可以检测已知基因的表达,还能发现新的转录本、可变剪接体等。此外,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出现,使得在单细胞水平研究转录组成为可能,为深入了解细胞异质性提供了有力工具。
在寄生性蠕虫研究领域,转录组学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对血吸虫的转录组研究,揭示了其在不同发育阶段和性别相关的基因表达模式,鉴定出许多与血吸虫发育、生殖、代谢等相关的关键基因,为开发新型抗血吸虫药物和疫苗提供了潜在靶点。对蛔虫的转录组分析,发现了一系列参与其感染宿主、逃避宿主免疫反应的基因,有助于深入理解蛔虫的致病机制。还有对绦虫转录组的研究,从基因表达层面解析了绦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为防控绦虫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当前,寄生性蠕虫转录组研究正朝着多组学整合分析的方向发展,结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全面深入地探究寄生性蠕虫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1.3寄生虫蛋白激酶A
蛋白激酶A(ProteinKinaseA,PK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细胞信号传导途径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基于多因素考量的上中切牙压入移动力学仿真深度剖析.docx
- 甘肃秦安县黄土丘陵区降雨滑坡:易发性与动态危险性的深度剖析.docx
- 探寻农村生活污水氮磷资源化利用技术:现状、方法与未来.docx
- 厦门榕属植物资源解析与能量生态学探究.docx
- 复合质子交换膜:机械性能增强策略与温湿度响应特性的深度剖析.docx
- Co-Pd或Ni_CN_SiO₂催化剂:制备、表征及光热CO₂甲烷化性能研究.docx
- 瓜类抗根结线虫砧木筛选及南方根结线虫对根系酶活性的作用机制探究.docx
- 厚皮香科植物的花器官发生及其系统学意义.docx
- 混沌控制及其在通信加密中的应用:从理论突破到工程实践.docx
- 基于前沿技术的菠菜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与性别决定基因X_Y精细定位研究.docx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