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初中中国历史安史之乱课件.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教学目标与设计思路演讲人

04/安史之乱的过程:八年动荡的时间线与关键节点03/安史之乱的背景:盛世下的隐忧02/导入:从“盛唐气象”到“山河破碎”的强烈对比01/教学目标与设计思路06/总结与升华:以史为鉴,守护家国05/安史之乱的影响:从“盛唐”到“衰唐”的转折08/背景:政治腐败—军事失控—社会矛盾07/安史之乱目录

2025初中中国历史安史之乱课件

01教学目标与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与设计思路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始终认为,历史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历史逻辑的梳理与历史智慧的传承。本课以“安史之乱”为核心,旨在通过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度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培养其“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能结合地图分析叛乱的地理扩散路径,通过史料归纳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资治通鉴》《旧唐书》等原始文献片段,提取关键信息;借助时间轴梳理事件脉络,小组合作探究“藩镇割据”与安史之乱的关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乱对民生的摧残,理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要性;通过郭子仪等人物事迹,体会历史人物在动荡中的责任担当。

教学重难点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尤其是节度使权力膨胀);叛乱对唐朝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

难点:理解“安史之乱为何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分析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失衡的历史教训。

02导入:从“盛唐气象”到“山河破碎”的强烈对比

导入:从“盛唐气象”到“山河破碎”的强烈对比每当我站在教室的多媒体前,点开“盛唐长安”的复原图——朱雀大街上车水马龙,西市胡商的驼铃与东市的丝竹交织,大明宫含元殿的飞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学生们总会发出“哇”的惊叹。但紧接着,我会切换一张《三吏三别》的诗意图:老妇哭送戍边的儿子,残阳下的断壁中飘着几缕孤烟。“同学们,仅仅数十年间,大唐为何从‘忆昔开元全盛日’的繁荣,坠入‘国破山河在’的悲凉?这一切,都与一场持续八年的叛乱——安史之乱密不可分。”

这样的对比导入,既是对前一课“开元盛世”的自然衔接,也通过情感冲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03安史之乱的背景:盛世下的隐忧

安史之乱的背景:盛世下的隐忧要理解安史之乱的爆发,不能只看755年的“渔阳鼙鼓动地来”,而需追溯至开元后期的制度积弊与统治危机。正如《新唐书》所言:“禄山之祸,起于废府兵。”让我们从三个维度拆解这场叛乱的“温床”。

政治:帝王怠政与权相乱政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转变,是最直接的“导火索”。我曾带学生逐句分析《长恨歌》中的“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这并非简单的爱情叙事,而是暗示着帝王注意力从“治国”转向“享乐”。自736年张九龄罢相后,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专权:

李林甫为巩固权位,推行“野无遗贤”的荒诞科举,堵塞寒门晋升之路;更以“胡将无党”为由,建议玄宗重用安禄山等少数民族将领,为边将坐大埋下隐患。

杨国忠接任后,与安禄山矛盾激化。史载杨国忠“日夜言禄山且反”,甚至派人搜查安禄山在长安的宅邸,最终迫使安禄山“惧祸及己”,提前起兵。

军事:府兵制崩溃与节度使专权如果说政治腐败是“上层失序”,军事制度的剧变则是“底层失控”。

府兵制的瓦解:均田制是府兵制的经济基础。随着土地兼并加剧,“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农民失去土地后无力承担“自备甲杖”的兵役,府兵“逃亡略尽”。到开元年间,朝廷不得不改“征兵制”为“募兵制”,士兵与将领的依附关系从“临时”变为“长期”。

节度使的坐大:为应对吐蕃、契丹等边患,玄宗在边境设立十大节度使,赋予其“总揽军、民、财三政”的权力。以安禄山为例,他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辖区涵盖今东北至山西北部,兵力达18.3万(占全国边军的40%),而中央禁军仅8万。《旧唐书》称其“甲兵之盛,天下莫及”。

社会:民族矛盾与民生困境安史之乱的参与者中,既有安禄山、史思明等粟特人,也有大量汉族士兵,这背后是唐朝民族政策的“双刃剑”。

一方面,玄宗对胡将的信任(如哥舒翰、高仙芝)曾促进边疆稳定;但另一方面,部分胡将因受汉官歧视(如安禄山被杨国忠当众羞辱“胡儿”)而产生离心倾向。

更关键的是,底层百姓在“盛世”下已不堪重负。杜甫《兵车行》中“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的呐喊,白居易《重赋》里“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的描述,都揭示了土地兼并、赋税沉重下的民怨。当安禄山以“清君侧,诛杨国忠”为名起兵时,部分百姓竟误以为“王师”来救,客观上为叛乱提供了社会基础。

04安史之乱的过程:八年动荡的时间线与关键节点

安史之乱的过程:八年动荡的时间线与关键节点755年冬,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起兵,“所过州县,望风瓦解”,这场原本可能被迅速平定的叛乱,因一系列决策失误演变为持续八年的浩劫。我们以时间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