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中医教材全套课件演讲人:日期:
目录CATALOGUE02.诊断方法模块04.中药学内容05.临床分科应用01.03.治疗技术体系06.教材辅助设计基础理论部分
基础理论部分01PART
阴阳对立统一关系五行(木、火、土、金、水)通过相生(木生火)、相克(金克木)维持动态平衡。病理状态下出现相乘(过度克制,如肝气横逆犯脾)或相侮(反向克制,如肺火侮肝),需通过调理五行关系治疗。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与脏腑功能的关联五行配属五脏(肝属木、心属火等),解释生理联系(如肾水滋肝木)及病理传变(心病及脾的“火不生土”),指导临床辨证施治。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既相互制约(如寒热互制),又相互依存(无寒则无热)。在人体中,阴阳平衡表现为生理功能协调,失衡则引发疾病,如阴虚阳亢导致失眠、潮热。阴阳五行学说
脏腑经络理论十二经脉循行特点经络与诊断治疗的关系奇经八脉的调控作用十二正经按手足三阴三阳分类,如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循行上肢内侧前缘,联系肺、大肠等脏腑,其异常可表现为咳嗽、肩背痛。任脉主一身之阴(调节月经、孕育),督脉主一身之阳(影响脑髓功能),冲脉为“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诸脉,与妇科病及脊柱疾病密切相关。通过经络循行部位异常(压痛、结节)辅助定位病变脏腑,针灸选穴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如足阳明胃经穴位治疗胃肠病。
气的分类与功能元气(生命原动力,藏于肾)、宗气(聚于胸中,主呼吸与心搏)、营气(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卫气(护卫肌表,调节汗孔),气滞(胀痛)、气陷(脏器下垂)为常见病理。血与津液的生成运行血由水谷精微化生,赖心气推动;津液源于饮食,经脾转输、肺宣降、肾气化分布,异常可致水肿(水停)或口干(津亏)。气血津液互根互用气能生血(黄芪补气生血)、血能载气(大出血致气脱),津血同源(失血者忌发汗),临床需统筹调治,如补气活血法治疗瘀血证。气血津液概念
诊断方法模块02PART
望诊技巧观察神色与形态通过患者的面色、眼神、表情及整体精神状态判断气血盛衰和疾病轻重,如面色苍白多属血虚,面色潮红多为热证,目光呆滞可能提示神志异常。01舌象分析重点观察舌质颜色、舌苔厚薄及润燥程度,舌质紫暗可能提示血瘀,舌苔黄腻多属湿热,舌体胖大或有齿痕常反映脾虚湿盛。皮肤与五官检查检查皮肤色泽、有无斑疹或肿胀,观察五官形态及分泌物,如眼睑浮肿可能与肾虚相关,鼻翼煽动常见于肺热证候。动态姿势评估注意患者行走、坐卧姿势及肢体活动能力,如关节屈伸不利可能为痹证,震颤或抽搐需考虑肝风内动。020304
闻诊与问诊听声音辨识病机通过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特点判断证型,如语言低微多属气虚,咳声重浊可能为痰湿壅肺,呃逆频作需考虑胃气上逆。嗅气味辅助诊断辨别体味、口气及排泄物气味,口臭腐酸味常提示胃热,小便臊臭多属膀胱湿热,大便腥臭可能为肠中积热。系统性问诊流程按十问歌(寒热、汗、头身、二便、饮食、胸腹、耳、渴、旧病、因)全面采集病史,特别关注症状发生时间、诱因及演变规律。心理与社会因素探查深入询问情绪波动、生活压力及睡眠质量,情志失调常与肝郁气滞相关,长期失眠可能涉及心肾不交。
切诊应用脉诊二十八脉辨识掌握浮、沉、迟、数等基础脉象及其复合脉特征,如弦脉主肝胆病或痛证,滑脉多见于痰饮或妊娠,结代脉提示心气不足络反应点评估检查特定穴位如背俞穴、原穴的敏感度或结节,肺俞穴压痛可能反映肺系疾病,太溪穴凹陷常提示肾精亏虚。按诊探查体表异常通过触按胸腹、四肢及腧穴寻找压痛点或肿块,胁下痞硬可能为肝郁,腹部拒按多属实证,虚里动悸异常需警惕心气衰竭。复合诊法联合应用将切诊发现与望闻问诊结果交叉验证,如脉沉细伴畏寒肢冷可确诊阳虚证,腹满拒按兼苔黄腻当辨为阳明腑实证。
治疗技术体系03PART
中药疗法方剂配伍原则根据药物性味归经及君臣佐使理论,精准组合药材以增强疗效、降低毒性,例如四物汤补血活血、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01煎煮与服用方法强调先煎后下、包煎烊化等特殊工艺,确保药效最大化;内服需遵循时辰药理(如补阳药宜晨服),外用药需注意敷贴时长与皮肤反应。02辨证施治应用针对寒热虚实不同证型选择相应药材,如风寒感冒用麻黄汤发散表邪,风热感冒则用银翘散清热解毒。03
针灸操作穴位定位与进针技巧结合骨度分寸法与解剖标志精准取穴,采用提插捻转等手法调节针感,如足三里穴直刺1-2寸以健脾和胃。补泻手法分类根据病情虚实运用烧山火(补法)、透天凉(泻法)等手法,配合呼吸、迎随补泻以调和气血阴阳。电针与温针疗法通过电流刺激增强针感或艾灸加热针体,适用于顽固性疼痛(如腰椎间盘突出)或寒湿痹症。
基础手法分类如捏脊疗法调脾胃、运八卦消食导滞,需根据年龄调整力度与操作时长。小儿推拿特色技法病症适配原则落枕多用拿捏肩井穴配合颈部扳法,腰椎间盘突出则采用滚法松解深层肌肉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