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技术规范指南
作为在西北黄土高原参与过十余项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处理的工程人,我始终记得第一次见到湿陷性黄土”遇水则软”的震撼——原本坚硬的土样泡在水盆里,不到半小时就像散沙般瘫软。这种特殊的工程地质特性,让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成了无数从业者心中的”必答题”。今天,我想以一线经验为底,结合规范要求,和同行们聊聊这份”答题指南”。
一、先懂”对手”:湿陷性黄土的本质与危害
要处理湿陷性黄土,首先得明白它的”脾气”。这类黄土通常形成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颗粒以粉粒为主,天然孔隙比大(常大于1.0),结构上像”蜂窝”一样充满架空孔隙。更关键的是,这些孔隙间的胶结物多为可溶盐或弱结合水,平时看着硬邦邦,一旦遇水(雨水下渗、管道漏水、地面积水),胶结物溶解或软化,结构瞬间坍塌,土体压缩下沉——这就是”湿陷”。
根据湿陷程度,规范将其分为四级:轻微湿陷(湿陷系数0.015≤δs0.03)、中等(0.03≤δs0.07)、严重(δs≥0.07),还有更复杂的自重湿陷(土体自身重量就会引发湿陷)与非自重湿陷之分。我曾参与过某工业园区项目,初期勘察时只测了表层土,没发现深层自重湿陷性黄土,结果厂房建成后一场暴雨,地面塌陷了30厘米,设备基础断裂,损失惨重。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准确判别湿陷类型与等级,是一切处理的前提。
湿陷的危害有多直接?轻则导致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墙裂、门歪、管线拉断),重则引发结构失稳甚至倒塌。2018年某乡镇自建房倒塌事故,调查后发现就是因为地基下伏中等湿陷性黄土未处理,雨水长期渗入导致。所以,地基处理不是”可选项”,而是”保命项”。
二、明确目标:地基处理要解决哪些问题?
既然是”规范指南”,总得先讲清楚处理的核心目标。结合《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等标准,我总结了三个关键方向:
2.1消除或减弱湿陷性
这是最根本的目标。通过处理,要让处理后的土体湿陷系数δs≤0.015(即不再属于湿陷性黄土),或控制湿陷变形量在允许范围内(比如非自重湿陷场地,总湿陷量≤500mm;自重湿陷场地≤700mm)。就像给地基穿上”防水铠甲”,避免遇水垮塌。
2.2提高承载力与均匀性
湿陷性黄土天然承载力通常在100-200kPa,但遇水后可能骤降至50kPa以下。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至少要满足上部结构要求(比如多层建筑一般需≥200kPa),同时要保证同一建筑范围内各点承载力差异不超过20%,避免”一边硬一边软”导致的不均匀沉降。
2.3控制长期变形
很多人以为处理完就万事大吉,其实还要考虑”后沉降”。比如换填垫层如果压实度不够,后期可能因上覆荷载继续压缩;化学加固土体如果胶结剂老化,强度可能衰减。规范要求处理后的地基在使用年限内(一般50年),总沉降量≤200mm,差异沉降≤0.002L(L为相邻柱距)。
这三个目标环环相扣,就像给地基立了道”三重保险”,缺了哪一环都可能出问题。
三、技术选择:主流方法的适用场景与规范要点
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方法有十几种,但没有”万能公式”,得根据湿陷类型、厚度、建筑重要性、工期成本等综合选择。下面结合我做过的项目,重点聊五种主流技术。
3.1垫层法:“换土手术”最直接
适用场景:湿陷性黄土层较薄(一般≤3m)、湿陷等级轻微或中等、对变形控制要求不高的低层建筑(如农村自建房、小型仓库)。
核心操作:挖除表层湿陷性黄土,换填灰土(2:8或3:7)、素土或砂石,分层压实。我在甘肃某村改项目中用过这种方法——原土湿陷系数0.04(中等湿陷),厚度2.5m,换填3m厚2:8灰土,压实系数≥0.95。
规范要点:
换填厚度需穿透全部湿陷性土层,或至少消除表层80%湿陷量(规范JGJ279-2012要求);
灰土需用消石灰,粒径≤5mm,土料有机质含量≤5%(曾见过用腐殖土换填,三个月后垫层膨胀开裂);
分层厚度≤30cm,压实后检测环刀取样,每50㎡至少1点,压实系数不达标要返工。
3.2强夯法:“重锤敲实”效率高
适用场景:地下水位低(避免夯击时形成”弹簧土”)、湿陷层厚度4-10m的场地(如大型厂区、机场跑道)。我参与过某物流园项目,湿陷层厚6m,用强夯法处理,工期比换填缩短1/3。
核心操作:用8-30t重锤从6-30m高度自由下落,夯击地面,通过冲击能压实深层土体。
规范要点:
夯击能需根据湿陷厚度计算(一般500-8000kN·m),我做过的项目中,6m厚湿陷层用3000kN·m夯击能效果最好;
夯点布置成正方形或梅花形,间距3-6m(太密易”挤土”,太疏漏夯);
每遍夯击后需间隔7-14天(待孔隙水压力消散),再进行下一遍;
检测时除了静载荷试验,还要做波速测试(判断深层加固效果),曾有项目因急于赶工,未等孔隙水消散就夯第二遍,结果地面隆起,加固深度只到4m,不得不补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