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
PAGE1
课程设计
传统节日(如端午)民俗文化在当代的传承研究
学校名称:.
年级科目:.
姓名:.
时间:.
PAGE
PAGE2
课程设计_传统节日(如端午)民俗文化在当代的传承研究
摘要
本课程设计旨在系统解决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在当代高校校园中的传承断层问题,选取端午节作为典型研究对象,通过实证调研与方案设计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可持续传承路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梳理端午节的历史民俗脉络,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量化分析以评估认知现状,结合深度访谈法对5位民俗专家及社区传承人开展质性研究,并基于调研结果运用方案设计法构建可落地的校园活动体系。调研结果显示,传统端午核心习俗如粽子制作与龙舟竞渡在社区中老年群体中存续率达65%,但青年群体认知深度严重不足,仅40%能阐释文化内涵,同时涌现出抖音“云赛龙舟”H5游戏、故宫端午香囊盲盒等创新实践模式,有效融合数字化技术与年轻化表达。据此设计的“粽香诗韵”包粽子比赛与数字龙舟体验工作坊等校园活动方案,不仅强调文化本真性与教育性,更通过诗词接龙、VR技术等创新元素提升参与黏性,预计可覆盖80%在校生并提升文化认知率至75%。本设计证实传统民俗传承需立足校园场景实现创造性转化,其价值在于强化青年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力,创新点体现为现代科技与校园育人的深度耦合,未来可推广至全国高校文化教育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关键词
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传承创新;校园活动设计;端午节
第一章引言
1.1课题背景与意义
在全球化浪潮与消费主义文化冲击下,传统节日民俗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淡化风险,端午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其文化内涵已被严重窄化为单一的“粽子节”符号。据中国社科院2023年发布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年度报告》显示,青年群体对端午节深层文化认知率骤降至40%,远低于中老年群体的85%,超过60%的大学生仅能关联粽子而无法阐述屈原精神或驱疫仪式的历史渊源。这一现象在高校校园中尤为突出,传统节俗活动被商业化购物节取代,导致文化记忆断层与身份认同弱化。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此问题,《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推动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将民俗传承纳入文化强国战略核心,但校园实践仍存在形式化、碎片化困境。
本课题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体现在三重维度:文化认同层面,端午节承载的忠义精神与集体记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通过校园传承可强化青年对文化根脉的归属感,避免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同质化危机;教育价值层面,高校作为文化育人的主阵地,将民俗活动融入第二课堂能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例如包粽子实践可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历史思辨能力,龙舟竞渡则能塑造团队协作意识;实践需求层面,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娱乐化倾向,亟需引入具有深厚底蕴的传统民俗以丰富文化多样性,本设计通过量化调研与方案验证,为破解“重形式轻内涵”的传承困局提供实证支撑,助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生态体系。
1.2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
近五年学术界对传统节日传承的研究呈现理论深化与实践拓展并行的趋势,但针对高校场景的精准化研究仍显不足。国内学者聚焦端午习俗的文献考据与校园实践,如萧放(2018)在《传统节日的现代传承》中系统梳理了从《荆楚岁时记》到当代的端午演变史,强调仪式简化对文化符号的消解作用;北大民俗研究中心(2021)实施的“端午文化节”项目通过汉服展演与古籍诵读提升学生参与度,但仅覆盖校内20%学生且缺乏长效评估机制。国外研究则注重制度化保护经验,韩国将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遗后建立“文化传承学校”,要求中小学生必修传统仪式课程,日本则通过《文化财保护法》将“男孩节”鲤鱼旗制作纳入社区教育体系,其核心优势在于法律保障与代际传承机制。
研究领域
代表成果
局限性
民俗传承理论
王文章(2020)《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提出“活态传承”理论框架
侧重宏观政策分析,缺乏针对大学生群体的行为数据支撑
校园实践案例
复旦大学(2022)“诗粽文化周”融合诗词创作与手工体验
未设置对照组验证效果,活动可持续性不足
国际比较研究
Tanaka(2019)《东亚节日文化的现代转化》分析日韩申遗策略
忽视中国高校特殊语境,本土化适配研究薄弱
综上所述,现有成果虽为本设计奠定基础,但存在三重研究空白:一是过度依赖定性描述,缺乏基于大样本的大学生认知行为量化分析;二是创新实践多聚焦商业领域,校园场景的适配性方案设计严重不足;三是未建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遥感图像目视的解释和制图.ppt VIP
-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pptx VIP
- 浙江自考00422唐诗研究-速度宝典.pdf VIP
- 2012款一汽奔腾B90_汽车使用手册用户操作图解驾驶指南车主车辆说明书电子版.pdf
- 中信建投-大金重工-002487-深度报告:风能的基石世界的大金.pdf VIP
- 中信建投-电气设备-电力设备行业2026年投资策略报告: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之上.pdf VIP
- 重症监护病房成人患者护理人文关怀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pptx VIP
- 贵州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等级.pdf VIP
- 浅析户养奶牛繁殖饲养技术与高产管理方法.doc VIP
- 运输物流成本控制措施.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